行业资讯
中国起重机械之乡长垣自主创新大发展
2010-05-21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5421
       一个地下没有矿产、地上没有钢铁企业、周边没有科研单位,而且还缺少大城市带动的小县城――河南长垣县,中小型起重机销量却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65%,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印度、伊朗、越南、泰国、印尼、阿尔及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长垣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近日,我们带着疑问走进了这个“中国起重机械之乡”。
  
  穷则思变
  
   长垣县辖8镇6乡4个办事处和1个省级起重工业园区,其中有5个乡镇地处黄河滩区,黄河一泛滥,庄稼颗粒无收。每逢灾年,长垣人便投亲靠友外出学技谋生。正是靠着这股韧劲,一批批长垣起重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30年前,20岁的长垣小伙韩宪保为了生计,中学毕业后,靠贩卖生、熟铁边角料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别人告诉他,修“千斤顶”比卖螺丝赚钱更多,从没见过这种玩意儿的他,毅然决定修理千斤顶,后来又修理小型起重机。30年后,他一手建立的卫华集团成为中国起重行业的龙头企业。
   从做小生意起家的还有同村的韩永章。1981年,比韩宪保小7岁的韩永章以6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卖掉了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书籍,所得的20元钱成了他起家的资本。他用1元钱买了两个竹篓,做起了倒卖破铜烂铁的小生意。1985年,韩永章放下竹篓,走出家门,也干起了修理起重机及电动葫芦的行当。后来,他创立了河南华东起重机厂。河南巨人起重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红军总结说:“这是穷则思变的结果。”
   韩宪保等人的经历,成了众多长垣企业家成长的缩影。最早是那些外出谋生的手艺人,在锔锅锔碗锔盆时偶然结识了一些修理配件的师傅,受雇于他们,负责扛修理用的工具包,见得多了,开始自己做。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渐渐做的人就多起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本积累,一部分人返乡建起了家庭作坊式的小型修理厂,进行各种零配件的翻修、加工,并逐渐开始整机生产。就这样不断拓展产品种类,不断扩大规模,一直走到了今天。
   随着起重产业的发展,在长垣城南一带的农村集贸市场,先后出现了起重机械配件交易市场。当地政府及时引导专业市场与农贸集市脱钩,有意识地改变过去那种“逢集汇聚、聚后人散”的露水形式,逐步形成了长年经营、管理有序的固定场所。
  
  政府主导
  
   改革开放以来,长垣县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从来没有改变,敢富、争富的观念在长垣深入人心。
   在长垣起重业发展早期,当地政府适时确立了“个体起步、股份推进、突出特色、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引导企业从作坊式生产逐步向集约式经营过渡。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企业试运营、封闭管理、对执收执罚人员定期考试考核、企业投诉、行风评议等12项制度规定,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针对长垣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的特点,县政府又实施了旨在吸引资金、人才、信息、技术和项目的“回归工程”,进一步壮大了本地起重机械产业。
   2003年,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开建,很多人把它当作长垣起重产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如今,园区已成为该县起重产业的重要载体,长垣县积极推进园区二次创业,在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效益上下足了功夫,园区已成为国内起重行业的先进聚集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和长垣宜居创业的新城区。
   2009年,长垣县工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74.1亿元,增长46.7%;利润13.3亿元,增长36.8%。成功引导新乡矿山、奔宇电机、豫中集团、华东集团等40家企业实行战略重组。
   如今,长垣起重工业园,是全国规模最大、型号最全的起重机械及配件交易集散地。
   “一把锤子打造一个起重企业的创业史”,早已成为过去。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现已入驻企业221家,商户900多家,年产起重机60万台、起重机配件160万台(套)。
   长垣县委书记刘森说:“我们将突出主业,引导产业向‘高新、高端、高质’方向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使长垣起重业成为托起中国、拥揽世界的巨臂。”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