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正由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迅速地变革,但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化系统实施的成功率还较低。要提高ERP实施的成功率,就必须做好实施前的数据准备工作,完整、准确的数据是保证高质量实施ERP的基础。
人们常用“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来形容数据在ERP项目中的重要性,以此来表达对数据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花在ERP系统实现和技术准备上的时间并不多,真正需要大量时间完成的是伴随整个实施过程的培训、数据准备和管理变革这三项工作,它们往往占整个实施过程80%以上的时间。而且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尤以数据准备工作量最大。
数据一般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两大类。静态数据是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数据,它通常包括系统本身的参数、单据编码、物料编码、库位编码、客户编码、供应商编码、工作中心编码、人员编码、产品结构数据、系统操作权限设置、财务的科目设置等。而动态数据则是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它通常包括车间订单申请、车间订单、采购订单申请、采购订单、销售订单、销售出库单、销售发票、采购入库单、供应商发票、退库单、收料单、退料单、付款单、库存事务数据等。
由于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类型不同,在实施中采用的准备对策也有所不同。对于静态数据,往往在实施的开始阶段就着手准备,准备时间也比较长,可以安排专人负责。而动态数据往往在系统上线切换点之前才开始准备,准备时间短,因而需要投入的人力也比较多。
在所有的数据中,物料数据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数据。它既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也包括设备、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等。所以要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物料数据准备上。
明确了需要准备什么数据,下一步就是制定相应的编码规则。要确保ERP实施的质量,必须强化实施中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对数据准备工作来说,就是制定适宜各业务部门使用的编码规则,并要求各业务部门认真执行这些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保证ERP系统实施的质量。
数据编码规则基本都遵循以下原则:
唯一性: 即一物一码,必须保证一种物料仅被赋予一个代码,一个代码只反映一种物料。同时必须避免和防止一物多码和多物一码现象的出现。例如: 物料编码0001只能表示A零件。
标准性: 编码应提高标准化程度,尽可能与国际或国家行业标准相吻合。
另外,考虑到编码应尽可能好记易用,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短小,这样有利于提高录入效率。同时,让编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标识码保持不变,也有利于提高编码的普及率和利用率。
实用性: 从实用性角度出发,编码应符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既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对信息编码的需求,又兼顾企业的现状。
原来柳工的零件代码是在开发设计时由设计人员自行编制的,如: ZL50A.12A.3-1,其含义为ZL50A系列装载机第12部分的第3个部件的第1个零件。每设计的一个零件最终必须归属到一个最终产品,如上面的ZL50A装载机。而且,这种标注方法不能确切知道其材料属性,当其材料设计更改时,零件号只会更改为ZL50A.12A.3-1A或ZL50A.12A.3-1B。在实施ERP之后,需要使用物料、部门、工作中心、仓库、货位、帐号等数十种编码。因此,使用格式不同、特征明显的代码就容易辨认与区分,不会被混淆误解,使用也更方便。有些看似性质不同的编码对象,会在ERP中交叉使用,如果这些编码相似,就有可能发生一码多义或使用混淆。所以编码格式是对编码对象归类分组的标准和线索,划分清晰的层次,标注明显特征,并且易懂好记,给输入、查询、分类、输出都带来方便。
完成编码规则后,依据编码规则逐条确定静态数据和编码,从而完成整个静态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有了基础数据,就有了ERP运行的基础。但ERP上线后,系统里的数据是不是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就要看初始化数据能不能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了。
由于初始化数据反映的是上线时间点的数据,因此过早准备初始化数据是没有意义的,这些事务处理数据都是动态的,每天都在变化。因此完成初始化数据准备需要更详尽的计划。
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确认正式的上线切换时间。由于涉及财务方面的诸多问题,一般系统切换时间确定在企业下一会计月的开始日。
在切换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库存盘点,盘点时间一般安排在实施前2~3周,并在财务上进行相应的盘盈盘亏处理。盘点时必须使用新的编码,并及时核对新编码是否有错编、漏编、重编的情况。
同时,要求各业务部门在上线切换前尽可能处理完未结清的各种帐务、订单和应收应付单据,以减少系统切换的难度,同时也降低日后核账的工作量。
在上线切换前1~2周,集中人力将静态数据导入或者手工录入系统。在做数据收集时,最好事先做好规范的模板表格,确定不允许修改的关键字段,以利于数据的汇总和排序。
在确定的切换日将库存期初数据、科目余额和未结单据录入系统。也可视数据量的多少适当提前或滞后录入时间,但必须保持系统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实施前,应先通过管理措施尽量减少期初数据量,并力保每一条数据都准确无误。另外,应尽早安排对账,因为对账越晚,数据的差异越大,也越难对得上。
系统上线后,还应从管理上严格要求业务处理与数据录入同步进行,不能积压单据做一次性的补录工作,如因不可预计的原因造成数据录入滞后,必须集中力量尽快解决。
系统上线实施后的一个月内,要通过核对手工账和实物,检查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并分析差异所在,进行调整。
数据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错误的数据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ERP是建立在业务流程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基础上的企业管理软件,如果企业不重视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那么ERP系统非但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反而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灾难。
要得到企业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首先要对ERP项目真正理解和高度重视,让企业把认识及实施ERP的过程,引申到企业内部改革、强化管理、转换企业机制等一系列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实施ERP才可能真正的成功。
企业ERP管理模式实施的数据准备
2008-11-10 浏览: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