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
如何在战略调整中发展工程技术产业
2008-11-14  浏览:299
一.战略调整与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产业化

  战略调整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技术能否实现创新。目前我们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进行企业技术改造、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以解决我国经济中的生产分散、效益低下的结构问题。战略调整主要对资产存量进行合理重组,以现有骨干和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符合专业分工又有规模经济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企业集团打破条块分割,优化资源配置,造就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但是,和原结构一样,存在的根本的问题是这些大公司、大集团应有科技创新能力,应有对科技知识的吸纳、应用能力。能不能提高经济建设中的技术构成,能不能为工业生产持续提供先进适用的工程技术、产品技术,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能否成功、我国工业企业是否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在战略调整中发展科技产业尤其是工程技术产业,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经济的科技水平就成为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造成经济结构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工程技术落后。解决机构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也在于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和先进科学技术转化危险是生产力的工程能力。在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了企业管理层次复杂、社会负担沉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弊病,形成了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产品技术含量低、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状况。其原因在于历史的经济能力的制约而产生的工程技术水平的局限。目前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战略调整,正在通过尽可能快捷的方式(兼并、收购)扩大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然而,应注意两点: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是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扩大,而不是袋子里装马铃薯似的简单“归大堆儿”。实际上我国企业一方面是“小而全”,而且也存在“大而全”:企业“同类小规模集合”形成的经济规模大,产能低,成本高;企业工厂设计模式落后,客观造成管理落后,中间环节太多,管理成本高;文牍主义、官僚主义盛行,企业严重存在着“政治实体”、“小社会准政府”的弊端,企业对市场信号反映迟钝;管理效率低下,从而形成了规模效益递减。实际只是内在不经济企业。归根到底表现为工程技术的落后,其中包括工业企业设计技术落后。这种落后局面在战略调整中如不在先进的工程技术基础上加以解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随资产规模的扩大将会更加严重。第二,必须重视对技术改造、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逐渐缩小与先进企业在技术上的硬差距。多年来,我们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合资经营,让出一部分市场,用其换取自己需要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但实际上却比预想的速度更快地丢失或“拱手相让”了大片市场份额,却没有换来想要的技术——引进后的自我开发研制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除了经济的和社会的条件外,没有形成科技创新机制,科技机构存在结构不合理状况,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在经济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贸易同人们的生活一样,反映着人类知识的进步。企业间、政府间交换的商品和服务,包含着越来越多的人类知识。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贸易发生了向工程产品—汽车、飞机、科学仪器、电子产品以及其他机器设备的转移。市场经济,特别是世界贸易,向工程产品的转移趋势持续增强,知识密集产品贸易份额比重上升。经济中最多使用知识以及创造和提供知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部门在经济建设和市场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现代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比其他经济部门更迅速扩张,而又不使其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这归因于规模经济所致。所谓经济规模,即所有投入按某种既定的百分比扩大,所导致的平均成本降低的百分比。简单说来,经济规模的净效应就是装置生产能力翻番而无须建设成本加倍。所以确定最佳装置生产能力在经济上至关重要。显然,只要装置按最大规模负荷运转,最具有经济吸引力的是按最大可能规模设计。因此在既定条件下,在能反映具有竞争力的公司所运转的装置情况下,必须确定预定项目的生产设备不得低于“最小经济规模”。企业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提高生产率并降低平均成本。一般说来,资本密集的行业,常常是知识密集产业,如钢铁、电力、石化、运输设备制造产业(飞机、火车、汽车制造业)。规模经济由于其成本低而且进行规模生产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垄断利润,同时还因此可把生产价高质次产品的小厂商逐出市场而使生产集约化、资本集约化,使市场成为垄断竞争市场,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规模经济的生产装置(生产线)一般都是综合工程技术的总成产品。就是说规模经济的科学技术基础是工程技术。没有工程技术的创新,规模经济在落后的工程技术基础上的任何放大和更新改建都只是在原有落后水平上的重复建设,在过剩经济中都会造成市场的淘汰和投资及其生产的浪费。我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工程技术的发展。

  工程技术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又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取得发展条件。因此工程技术必须成为产业进入要素市场才能实现其发展。

  工程技术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可能成为产业。由科学技术的开发而被发明的各种产品,从一开始需要先进的技术投入,往往其发明者和最先消费者生产得更好。这样他们可以获得技术垄断的收益。当工艺以及设备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定型后,产品变得标准化、普及化和成熟时,生产该种产品的行业开始迁移到其他技术落后地区和国家。这种技术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包含可购买的设备之中,向有充足廉价劳动力和较少有此项先进技术的地区和国家转移。这种转移往往又以产品技术、工艺技术、设备、工程承包和资本及其服务的贸易形式依次逐步进行,从而取得更大的包括技术、管理和资本的垄断利润。所以在国际市场中,技术先进国家或企业往往以新产品开辟和占领市场,继而以产品技术和生产设备,再后以工艺、设备和工程的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最后为资本贸易。因此新的知识是一种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是一种具有比资本、劳动和矿产更有竞争力和效益的资源。

  多数新知识来源于有组织的研究和发展工作。虽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新知识的产生需要大量投入,包括人才培训、知识积累、情报信息和科研仪器改进、开发成果闲置等,具有长期投入的边际成本和高风险。但新知识带来的边际效益,它等于社会上每一个受益者边际效益的总和。而且关键是新知识一旦产生,最有效的使用又要求不排斥任何使用者,因而市场前景广阔。市场效率的两个方面都相当重要。新知识的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新产品的垄断权,使他们有可能提高价格,不仅回收成本,而且把研究工作中的投资也收回来。这样就有利于鼓励发明者把更多的资源投入研究工作,尽可能的实现新知识的最优供应量,从而不断地开发出新技术,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不断扩大。

  因此,技术创新、装置规模、最佳工程(生产工艺)、优惠的原料、广阔的市场以及生产协作和联合、税率保护和国际贸易,使科学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可以形成为产业,同时也给其它产业带来市场和利润。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因此,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必须加大科学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及其成果应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对科技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发展科技产业。使科技产业在行业内的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市场化、社会化,从而建立有我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科技进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战略调整的目的。

   二. 在战略调整中建立技术创新机制

  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程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对这一点,已经引起共识。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发展工程技术产业,因此,还必须对科技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使在行业内的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工程技术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战略调整中建立有我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我国经济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应当是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涉及科学技术自身和推动科技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每一个新发现、新产品、新技术的产生都可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生产部门,科学技术也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为一个产业,且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的变革;因此,另一方面,还存在着社会经济能否吸纳科技成果和允许科技在其土壤上成长为一个产业,能否允许科技发展的问题,因为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经济结构、企业结构以及产业技术政策等)对科技发展起着促进或束缚作用。要真正依靠科学技术实现经济发展,实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转变,就必须从市场着手在这两方面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科技实现产业化,解决科技发展的市场主体问题。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建设部关于勘察设计单位由事业单位改革为科技性企业的文件,这一改革可以使勘察设计单位成为科技市场竞争的主体,为有可能形成和发展工程技术产业创造了条件。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是科技尤其是工程技术的发展缺乏市场竞争主体,工程技术发展动力乏力。生产要素迅速流动是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科技知识能否不断积累、发展和创新,科技知识能否不断实现为新的产品,生产企业、生产部门能否不断刷新产业经济的技术面貌,科技知识能否实现价值转换,关键在于科技知识作为生产要素能否进入市场。只有解决市场主体问题,科技进步机制才能建立。

  在传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