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便利店竞争最激烈的上海,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成了业者生存之道
如何扣紧消费之脉
“改头换面只是表面,背后是商品结构调整,包括商品陈列上的调整,包括体制机制上的调整。”
蔡立仁对竞争对手家的招牌变化格外敏感,“良友金伴,过去的招牌相对来说是比较土一点的,现在他们改了,颜色,图案都变了,用的是以前不多见的色彩;可的便利,颜色基调虽然没有大改,但是标志重新找人设计了;好德,虽然整体形象没有变,但是它材料上也变了,用的是雅克利。”蔡立仁本人则是上海联华快客便利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第二阶段
对手家的招牌在变,蔡立仁“自家”的招牌更是“三年大变样”,他回忆,“从2002年到现在我们已经改过三次了。”最初是“联华便利”,给人与联华超市“一脉相承”的印象;接着是中英文搭配的“快客”,多了些便利和速度的感觉;最近的一次是换了Q版的小太阳,“你可以说便利24小时,把它想象成时钟;Q又代表质量,还可以看成分辨质量的放大镜;另外它还可以看成是向前行的车轮。”
蔡立仁之所以对招牌如此敏感,是因为事实上这传递着变革的暗示信号,此番各家争先恐后地换招牌,与第一阶段各家争先恐后地占地开店相映成趣。在第一阶段里,“圈地”和不断扩张是关键词,科尔尼(上海)有限公司董事张天兵说,“美国本身是相对成熟的市场,更多做的是如何增加利润率,中国还是在考虑怎么把这个地给占下来,开店,然后去覆盖更多的城市。”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地段显得比什么都昂贵,蔡立仁还清楚记得去年与外资便利FamilyMart(全家便利)关于江苏路的一个选址闹过的不愉快,“本来江苏路21便利的地址应该是我们的,但是业主贪钱,报价提得很高,全家就进去了。”而关于不断扩张的问题,蔡解释,“不达到一定的规模,便利店就肯定要亏;至少要达到400-500家的规模,便利店才有可能不亏。”目前快客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了1300家,而他的对手们也基本完成了圈地和扩张的“原始积累”。当第一轮竞争告一段落的时候,大家发现,“之前抢门店,但是抢来的门店租金成本高,很多销售都是大家相互之间消耗掉了,单店的业绩下降了,造成有些公司亏损,有些公司关门,单纯凭店多,也不行”。
于是进入第二阶段,“打仗到一定阶段以后,大家开始考虑我有什么吸引消费者,我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是什么印象,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大家不是再像以往一样打仗,而是大调整,这两年应该说是大调整。”但是这个阶段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便利店单一业态内部的“你高我低”了,大卖场、标准超市都可能来抢便利店的生意。因为同是定位为居民社区服务,大卖场的班车一天数次往返于卖场和各小区之前,招揽生意;大卖场针对便利店的“便利24小时”,也开始有意延长营业时间,“易初莲花还试过24小时营业的,后来因为成本和消费习惯的问题,才取消了。”但是这让蔡立仁感觉到明显的压力,没有品种的优势,没有价格的优势,到底什么才是优势?至于便利店业态内部,商品品种和服务雷同,相互替代性极高,也是让他苦恼的问题。
时尚班车
“现在我们的大卖场、标超和便利实际上都是根据我们集团的要求在转型,因为这几年我们在发展、转型、提升,你到一个阶段以后可能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你怎么差别于某些竞争对手,或者怎么差别于你这个业态。”刚好搭乘“转型”的便车,蔡立仁有意改变自己的消费群体定位,过去快客走中低端路线,目标客户是社区,开店选址以社区为主,以便民为主;但现在蔡立仁更看好年轻的消费群体,比如商务楼附近、浦东机场附近、高档社区附近、体育馆附近。
因而在新店选址上,快客有意形成“内环线以内是直营店,内环以外特别是外环以外基本是加盟店。”内环线是新的重点,这一点不难看出,但是如何吸引年轻人?于是快客有意让自己变得更IN,更时尚。
这几个月上海最热的话题是“舞林大会”,简单地说就是上海文广的一堆主持人PK舞技,快客也赶了趟时髦,“我们跟电信联合搞‘舞林大会’的电话卡,又可以打电话,又可以收藏;另外还有全套的纪念册,200块一本;此外5月23日他们参加比赛的主持人会有互动。这给了‘粉丝’一举多得的机会”。此外开在虹口体育场附近的门店,格外留意起那里的演唱会,“马上有周华健演唱会,还有西城男孩的演唱什么的,你一问那里的店员,他们清楚得很。”因为每逢演唱会,这里的快客便利便多了很多购买零食的年轻人,因而摸出规律,事前准备是最好的方式。
开在商务楼的便利店,很大的一块收入来自盒饭和即食品,而这块恰恰是快客的弱项,“虽然我们有关东煮和盒饭,但是我们没有仅仅为我们家制作的盒饭,罗森在这块做得不错。”2005年蔡立仁为此专程去了日本,“我第一天就到了专门为罗森加工的企业,他们介绍了整个工厂的情况,看了它的五十几个产品以后,中午就品尝这些产品;第二天野村证券事务所接待我们,他们邀请我们品尝他们楼下罗森生产的东西,第一天吃的我觉得不错,比国内的罗森好多了;但是第二天一吃7-11,非常好。”后来他了解到里面的“诀窍”:7-11专门有个部门,负责这个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选定,具体的产品最初由三十多家7-11的定牌工厂来开发,然后他们每天要拿出几个新的产品来,每个星期这三十几家厂商的产品都要在一起评,评了以后选择这个好的,它的配方是什么,然后再不断改进和精益求精。“他们的菜比饭多,里面有面,有饭,还有水产和肉类。现在不仅仅是上班的白领买,做不动饭的老年人也来买。”蔡立仁目前还在继续筹备快客专门的盒饭工厂,而开发更多快客自有品牌的独特商品也是蔡的下一步算盘。
不忘外环
尽管花了不少力气在内线的直营门店上,但是蔡立仁也没打算放弃原来的优势和客人。“外环主要是加盟店,而便利店要做得好,外环的占效比一定要高,在日本香港,加盟店的占效比高达90%,至少也有80%。”因为便利店追求规模效应,单靠自有资金,“也许一家刚赚钱,另外一家又亏了。这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赚钱”。因为外环线租金相对低,加盟的门槛也低。
对于社区型商圈,蔡立仁认为快客具备一些传统优势,比如和联华大卖场、标准超市一起采购,量大,因而价格和成本比别家低;借助联华几万个品种的商品平台,快客在品类上也更具有宽度。此外蔡还透露,“快客的香烟是便利店中销售得最好的,烟草在整个便利当中占效比是非常高的。”
而针对医院型、加油站型、学校型、车站型等商圈,“主要是研究透每个商圈的需求结构,做到每个商圈的商品结构都满足当地的需要。”比如“我现在有80-90家开在医院附近的门店,那你就要符合医院这些特定的消费对象,比如碗筷,成人的尿布,毛巾。我们其他的便利店可能没有这种需求,但是只要这些店有,我们就要这么做。”过去因为库房和物流配送的问题,很多快客便利的商品几乎是“一刀切”。
“改头换面只是表面,背后是商品结构调整,包括商品陈列上调整,包括体制机制上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