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
最底阶层乞讨族谋生折射出的营销技能
2009-01-16  浏览:614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用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又有愁,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

    想必任何人看到以上这些歌词定然在耳畔响起那熟悉的,包含着憧憬、释怀、无奈、怨恨的《上海滩》的旋律。而如果你又生活在上海,当听到这首歌时,更会又有一份滋味在心头,无论你是成功还是正承受着失败,那一幕幕或陆家嘴或徐家汇或人民广场或中山公园等等在上海滩打拼的场景也定位呈现在你的脑海!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上海梦,而在梦里又承载着太多的内容!

    在上海,成功者可以天天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而乞讨者亦如影随形,即便是职业化的乞丐,但无论哪一种,都同样是生活在上海,战斗在上海,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上海滩”的故事!

    每每经过上海火车站,都要穿过长长的地道,在地道中,乞讨者亦随处可见。生活在上海的人,对乞讨者也大多见怪不怪,任凭如何乞讨,你看到的永远只是匆忙的脚步,没有人太多地关注这些最底层,大家都在快节奏的氛围中为自己的生意或生活在奔忙,去战斗。而恰恰在大多数人视而不见的“乞讨者”大军中,其乞讨的表现亦五花八门,有寻求坐车回家路费的,有一声不吭任凭你给的,有逢人便要的,有身存残疾的,亦有播放着磁拉拉的扩音器唱歌的,试图以自己的唱歌能力和付出,获得人们的同情与施舍。在唱歌乞讨者中,笔者注意到一个极为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两位歌者,前者卖命地轮番唱着现实中流行的歌曲,港台大陆的无所不包,虽有收获,但效益聊聊。而在后者中,有一位女歌者,她只是重复不断地唱着一首歌曲,那就是《上海滩》,别的一概不唱!说来奇怪,就凭这首歌,她却获得了前面乞丐者所无法企及的较好回报,面前一元、五元、十元的人民币堆放了不少,包括笔者亦或多或少每经过此都要给一点。

    就此现象,笔者略微琢磨,似有恍然大悟之感。其实,后者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营销学上的两个最基本原理,其一,她对她的所处的环境和“目标客户”有了较好的分析。她清楚地知道,她所处的环境是火车站,这里不仅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那么想多乞讨所获得收益的几率就会比较高,而且来来往往的基本上都是来上海办事或者在上海打拼的外地人,这一点非常明确。当目标客户给予准确定位以后,那就是其次该如何迎合和满足他们的心理了。这一点她也很清楚,她没有别的产品,唯一的产品就是“唱歌”,那么仅此唯一的资源,如果和发挥最大的效用呢?这是她要充分挖掘的。最后她选择了“上海滩”!因为经过火车站的人,可能会有三种人,一种是刚刚踏上“上海滩”试图一展宏图、拼搏一把的人,那么当他听到“上海滩”这首歌时,他会想起许文强、丁力等人的江湖义气、豪发冲冠,从而使他更加的拥有了信心和勇气,也许他会想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壮志雄心。一种是正在上海滩拼搏和奋斗的人,不管他已经成功了,还是正遭遇这挫折,听到“上海滩”都会给他一种力量,让他临时忘记拼搏的痛苦和疲惫,从而抖擞精神再战斗。第三种则是已经品尝了彻底的失败,也结束了战斗选择回家的人。当他选择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他听到了“上海滩”这首歌,往日的“或悲或喜”、“或成功或失败”一幕幕会闪现在眼前,心头一酸,掉几滴眼泪亦实属正常!

    总之一句话,乞讨歌者之所以相对于其他歌者和乞丐能够成功,她对自己做了剖析,并摸透了过往行人的心理,而且能够最能触动其心灵并在某种程度上让其产生共鸣和抚慰的歌曲将其征服!而我们做企业的,要想获得成功,不也同样需要做“我是谁,我在哪,我到哪去”这样的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