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园地
关于B2C经营模式分析与探讨
2009-08-04  浏览:113
        经济危机的到来对国内的电子商务,尤其是网络零售的影响如何呢,从两点就可以看出,一是2008年第四季度国内网上购物的金额增长了130%。二是阿里巴巴又向淘宝注资了50亿。的确,很多互联网人士都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正如03年的非典一样,是国内网上零售业务的一次发展良机。

  但是,同期B2C网站,只有京东融资了2100万还算是有点气色(不过按京东的发展计划和前一次融资后的表现来看,这2100万只能是帮助千余名农民工就业,或者帮助几家广告公司度过寒冬了)。而国内其余几十万家B2C网站,却都是一片宁静,都没有对这次发展机遇做出积极的应对。

  从近期网购金额的增长来看,网络零售市场的确又到了快速增长的阶段,但国内众多的B2C网站为何不奋力一搏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目前国内的B2C网站没有能力独自在市场中搏杀:

  国内的B2C网站按经营目的可分为3类

  1、日日亏损,全靠投资撑着,经营目的是下一伦投资,目前国内的大型B2C网站均是这类,他们的市场行动,完全取决于是否获得投资,可经济危机下VC都很谨慎。

  2、自身有线下的店铺,网上商城是一个辅助销售手段。

  3、挂羊头,卖狗肉,本身有其他销售模式(比如实体店铺或直销等),但挂个B2C的名头找机会骗点风投。

  很显然,这三类B2C网站是不可能抓住经济危机下的机遇的。而除了这三类,国内还有其他的B2C网站了吗?

  其实,关于国内B2C网站的经营困惑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在偶尔的几次成功融资的刺激下,还是有很多人争先涌进了这个领域,但是到如今,还没有哪家网站能够找到一条持续盈利的道路,甚至,连盈利的前景都还在层层的迷雾中。原因何在,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首先从经营模式上来说,国内的B2C网站可说是远远落后于其他零售商业模式。

  目前国内的B2C网站经营模式可分两种:

  一. 本身没有库存,先把商品挂着,有顾客订购就去市场里找货(也叫做抓货,串货等),这类网站完全按照中关村里的小柜台的方式运作着,当营业额较少时,其低廉的成本和风险可以保证一定的利润,但随着销售的增长,其用于寻找商品货源的成本将直线上升,因而,很难做大,因而,这类网站不会得到VC的认同,本身也无法承受高昂的成本。

  这类网站从投资,经营模式,品牌理念(就是不需要品牌)来看,与中关村的个人柜台没有区别。

  二. 热衷于对亚马逊的模仿和改造,建设了完善的网站系统,强大的物流队伍,巨额的广告投入,期间有些“中国化”的改进,但本质不变。

  这类网站,其网站建设,进货,库存,出货,销售,配送,售后,产品设置和选择等等与经营有关的一切事宜,几乎全部是由自身独立完成,其工作不可谓不劳累,其成绩不可谓不可观,我们先不讨论亚马逊模式是否能在中国生存,先请诸位70后的大哥大姐们帮忙回忆下,中国上次还存在的如此经营的大型零售组织是什么时候,小弟作为80后不记得了,终于,在父辈的回忆中,我想起了90年代初在国内一线城市中消失的国营商店。

  B2C网站本来是电子商务中零售市场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当代的中国怎么就变成了互联网加上中关村柜台或者90年国营商店这样的一个怪胎了呢,这一切,还得归功于国内的电子商务人对亚马逊模式的盲目模仿于诸位VC们的刻舟求剑。

  亚马逊模式,追求的是“互联网的沃尔玛”,其在美国获得了销售额的巨大成功(注意:不是盈利),也被认为是B2C网站的经典模式,但这个模式是依托于美国市场的,而当沃尔玛,家乐福在中国取得成功了,首批电子商务人也觉得“互联网的沃尔玛”也会在中国获得成功。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学习,第二批开创者开始改革了,他们的方法,叫做市场细分,就是按产品的类别,消费者的类别来选取其中一类来进行经营,但是,其他的地方,仍然是国营商店。所以,结局依然。

  那么,中国B2C网站的前途何在呢,作为既不是MBA,也不是经济学本科,生平受到的最高教育是大二那年71分的政治经济学的小弟来说,今天就说明白实在是有点困难了,不过明天这个时候,我一定会写出答案。

  不过,还是先说两点关键的吧。

  一. B2C属于电子商务属于互联网经济,而互联网经济中可以用来销售的商品只有一种:“信息“,至于什么化妆品、手机、图书根本就不该是电子商务企业该销售的东西。

  二. 电子商务的精髓是利用网络整合现有的资源,并开发出新的商业渠道,绝不是从网站到配送员全部重新建设一遍,在原有的商业市场中,强行塞进去的商家。

    中国没有自己的“沃尔玛“,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商业奇迹。学习这些奇迹的产生,然后创造自己的”B2C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