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有成就但心气颇高的年轻人去大师那里求道,大师要他倒水,并且不要停下来,结果自然是水倒了一地。大师由此说出禅机:“既然你知道杯子是满的,水怎么还能倒得进去呢?”年轻人于是大悟,深刻认识到,做事还需要“空杯心态”。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如果一个杯子有些浑水,不管加多少纯净水,杯子里的水仍然浑浊;若是一个空杯,不论倒入多少清水,它始终清澈如一。学习也是如此。
这些故事听起来颇有道理,也经常被拿来作为教育员工的工具。不过这样的故事听多了,不免让人有些疑惑——人的脑子和心态真的能像一杯水一样,倒进倒出吗?
实际上,现高喊“空杯心态”的大多是一些还算不上一流的企业,企业负责人虽然也知道“求贤若渴”,但真正懂得如何用才的寥寥无几。
真正优秀的人才是不可能完全抱着“空杯心态”的,他们会把过去的经验和智慧带到现在就职的企业中去。这是构成他们市场价值的重要原因,也是雇主招聘他们的真正理由,否则那些雇主为什么不去找那些可以说得上是“一张白纸”的大学毕业生呢?
这些号召“空杯心态”的企业,本质上是出于人才雇用的需要,却不懂得如何尊重与使用人才。那些口口声声要求新进员工要有“空杯心态”的企业,说到底是借此压低人才的市场价格,减少自己在人力资源领域的投资,这样的企业通常离优秀的雇主很远。
“空杯心态”的本质是不懂得用才,以及不懂得如何平衡新进人才与老员工之间的利益。新进人才与老员工之间的利益平衡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个问题难以协调,才迫使很多企业炮制出诸如“空杯心态”之类的洗脑文化,它的用意是迫使新进人才接受一个“冷冻期”,没冻死的继续用,冻死的就只好放弃。
这些发展中企业为了求才,往往会开出高于公司薪酬制度的薪酬来吸引人才。猎头公司的人都知道,一般这样的企业“价格都是可以谈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是企业负责人相中的人,公司原本有的薪酬制度就可以放在一边。企业负责人也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不打破旧有薪酬体系,新的人才就进不来;如果为了迁就新人,把旧的薪酬水平全部抬高,一则成本增加太多,二则“老人”也未必就值这个钱。
很少有企业负责人敢于把公司的原有人马全部清洗一遍的,这样做也着实没有必要。“空杯心态”就成了这样的一种折中文化——“新人”可以进来,也可以拿得多,但是要先低头,学会与“老人”打成一片。企业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是:先放下十八般武艺,完成学习与改造。
这样的“空杯心态”实在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这好比让诸葛亮放弃军师的位置,去做个低级参谋,尽管拿着高薪,却无指挥千军万马的权力。纵然诸葛亮有卧龙之才,当这个卧龙被去掉爪子之后,恐怕也只能是困龙了。
那些高喊着“空杯心态”的企业,就是要把那些卧龙去爪,然后还得活下来。不过等到“磨合”得差不多的时候,去了爪的卧龙也就变成泥鳅了。到那个时候,泥鳅还能变得回卧龙吗?
企业管理中的“空杯心态”
2009-08-14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