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与专业化是与人类经济史一样古老的题目。从经济思想的源流上讲,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早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时代就产生了,他说:“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举动,而是习惯。”在这里,人们“习惯”做某件事情就是一种自然的分工。之后,亚当斯密谈到过分工,马歇尔也讲过分工,今天,我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谈一谈分工。
分工,简单的说——就是分派工作。有人从3岁起,就会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分派工作,指挥大家扫地、擦玻璃。有人读完博士了,都不会分派工作,连三四个人的实验室的事都管不好。
在非洲大草原上,三只瘦弱的小狗正与一只高大的斑马进行一场生死搏斗。乍一看来,三只弱小的小狗很难是大斑马的对手。但实际情况是,一只小狗咬住斑马的尾巴,任凭斑马的尾巴如何甩动,也死死咬住不放;一只小狗咬住斑马的耳朵,任凭斑马如何摇头,也决不松口;一只稍显强壮的小狗咬住斑马的一条腿,任凭斑马如何踢弹,一点也不敢懈怠。
不一会,在三只小狗的齐心攻击下,“庞然大物”斑马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地,成为三只小狗的盘中餐。
只要措施得力,麻雀撞坏飞机。在组织内部,管理者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科学分工,根据实际动态对人员进行最佳配置。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各司其职,才不会产生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相反,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还可能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会像斑马一样颓然倒下。
记的在哪里看到一个比喻,说造一堵院墙,需要打桩子、编篱笆、抹泥巴三种工作,对应的是人的三种能力或者角色。打桩子好比定方向、作定位;编篱笆好比建组织、搭架构;抹泥巴好比踏踏实实的基层工作。
泥巴是软的,光靠泥巴堆不成墙,必须附着在篱笆上才行。没有桩子,篱笆不知道往哪里编,即使编起来风一吹也要倒下。只有桩子,光杆司令,形成不了挡风的墙。
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现把一些大事交代下去,结果做成了格局和影响很小的事。把小事交代下去,结果做成了没有影的事情。是谓“大事做小、小事做了”。
反思一下,泥巴干不了篱笆和桩子的活;篱笆替代不了泥巴,也做不了桩子;桩子离不开篱笆和泥巴。把大事交给可以打桩子的人去办;把小事交给编篱笆和抹泥巴的人去办。
这也许就是分工的精髓所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