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先后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可行、具体的改制政策指导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目前,我省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国企改制工作已取得一定硕果。
但在国企改制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国企改制的初衷和真正目的是什么?改制后的企业如何发展?通过改制企业究竟改变了哪些东西?
其实,许多人对国企改制的认识不够深刻不够全面。有人认为改制只是为了贯彻国家的改制政策,完成上级安排的改制任务;有人认为国企改制只是股权结构的变化,通过改制实现国退民进;有人认为改制只是资产处置的变化,通过改制对资产这块蛋糕重新划分;更有人认为只要新公司注册成立后,整个企业的改制工作就万事大吉大功告成了。事实证明上述种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其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些弊端,改掉和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东西,以此来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制只是一种手段,只是发展企业的一个前提;它是实现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针对国企改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人对改制的认识,在本文中我将提出和阐述“国企小改制”和“国企大改制”这两个概念。
所谓“国企小改制”是指通过完成股权结构的调整、资产的处置、人员身份置换和安置等工作,改制方案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新公司在工商局登记注册,至此整个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就完成了。“国企大改制”是指通过完成国企的小改制以后,对新成立的公司继续进行改造,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彻底改变公司的管理机制,实现公司从形式到内容、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新发展。“国企小改制”是“国企大改制”的前提和基础,“国企大改制”的第一步是实现“国企小改制”。如果说“国企小改制”是换汤不换药,那么“国企大改制”则是换汤又换药;只有通过“国企大改制”大改制才能实现企业脱胎换骨的变化,从根本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如果只进行“国企小改制”,那么改制后的企业,除了股权结构、人员身份等形式性东西发生变化之外,新公司很难保证有实质性变化。
下面我将在“国企小改制”的基础上,从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几个方面阐述以下如何进行国企大改制。
国企大改制矛头之一——企业文化要改变
我们知道深化改革,最大的障碍是企业员工旧有的习惯性思维。著名管理学家诺思认为,企业文化可在企业内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系,即所谓“心灵结构”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它不仅会阻碍制度改革,而且还会使新制定的制度失效。由此改革首先要冲破旧有的习惯性思维,打破旧有企业文化是制度改革的前提,其所谓“有破才能有立”。为此企业改革的第一步要从推动文化转型开始,通过塑造新的企业文化来代替旧的企业文化,实现员工心灵结构的转变,确立起新的价值观。
大部分国有企业由于受到政策的优惠,这些企业在建立初始时就获得了较好的机缘,发展得十分顺利,实力雄厚,在相关行业中占有垄断地位。垄断造成了公司内部和外部都缺乏竞争,通过垄断经营,公司在规模发展,实力增长和利润获取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由此衍生出的企业文化具有一些不良特点:
公司在高速扩容中,为了应付扩容过程中的正常运行,提拔的是经营型人才,不注意提拔有创造性的领袖型人才。
良好的经营形势使公司经理层滋生骄傲自满浮夸的作风。
经理层表现得过于集权、过份官僚,窒息了公司内部可能的创造性思想,造成经营保守,缺乏活力。
公司内部连带关系严重,影响了人才选拔。
公司大部分职员带有高傲的心理倾向,忽视顾客要素。
平均主义大锅饭,没有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性竞争机制。
总之,国有企业改制的同时,应该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改掉上述国有企业文化的弊端,树立起崭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文化:
顾客至上的文化: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
以人为本的柔性和亲情文化:重视人才、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能者上、庸者下;企业是员工的大家庭,人人都有发挥自我的舞台;业绩优于资历,敬业爱岗讲贡献。
创新文化:创造是变革时代的生存之道;以创求进,容忍失误;科技领先,敢于进取。
团队合作文化:责任共担,利益共享;领导和员工同甘共苦,一起创业;平等沟通,真诚合作,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习文化:从领导到员工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学习,为公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国企大改制矛头之二——企业战略要改变
我们知道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经营战略,它就会随波逐流、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最终碌碌无为,不是在竞争中倒下,就是在沉默中死亡!我国的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诞生在计划经济下,在计划经济的摇篮里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进行的,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可行的战略规划。改制前的国有企业在战略方面一般存在两个错误倾向:第一个是战略趋同导致的鸡肋现象。战略趋同就是不管什么产业,先进去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然后做产业的整合,想得非常简单。从80年代最初拼胆量,到后来拼宣传、拼渠道、拼规模,成功的企业家个个身经百战,每一次都是相同的思路,相似的手段,规模在扩大,产业在延伸,但是真正的实力未必有根本性的提高。第二个是机会拼凑导致的短命现象。很多的企业家利用机会获得资源,运作一个项目,通过项目圈更多的钱。用更多的钱获得更多的资源,运作更大的项目,然后这个项目与机会不断转。一个企业像滚雪球一样发展起来。但是巨大的危机是,万一某一个环节崩溃,一个企业的崩溃像楼房倒下一样,速度也非常快。中国的企业一旦失误,看起来是很小的失误,往往是全局的毁灭性失败。根本没有考虑企业的发展思路。更重要的很多企业把一、二次成功的经验总结为企业的指导方针,以此指导未来的发展,在目前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和剧变的环境下这是最危险的问题。
而通过改制,国有企业基本上改成了民营企业,在企业发展战略上也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改制后的企业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战略的选择上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不要简单的凭领导的脑袋拍板就定。
战略的可行性和前瞻性的有机结合。战略制定既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又要把握宏观发展趋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你不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有很大的问题。
要从早期就关注战略,减少决策随意性。战略的塑造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等到企业发展出现问题时再制定和实施战略就为时已晚。企业不要“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市场竞争变化迅速,商海越来越深,已经无法摸到石头了,再往前走就有被淹死的可能。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应该把握住自身发展特点,在战略的指引下健康发展。
战略制定出来后,要及时、规范执行,不要束之高阁,不能高枕无忧,不能放在书架当成装饰品。
领导高度重视,加强战略管理。一头羊领着一群狮子打不过一头狮子领着的一群羊 ,这说明了领导的重要性。企业战略实施更需要企业领导人的亲自抓起。
战略要细化,结合目标管理的方法,战略目标要层层分解,层层落实。
组织结构要调整和优化,克服传统组织结构的弊端。组织要沿用业务流程和价值链的概念和方法,界定战略范围,找出战略涉及的关键对象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紧接着设计相对应的组织结构;再就是在同一组织内和不同组织间实现协调和整合。
国企大改制矛头之三—人力资源制度要改革
我国的国有企业近几年来之所以发展缓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节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对领导的考核力度不够,领导层求稳不求变;员工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引进人才又留不住人才;企业按资排辈,重资历、轻潜力,职工没有明确的上进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上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正激励与负激励不足。正激励不足主要表现在:骨干人员付出的劳动和企业得到的利益相比,其收入明显偏低;企业科技骨干的价值在收入分配上也体现得不明显;与其它所有制形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