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
如何让品牌策略适应销售策略
2009-11-17  浏览:196

    市场研究

 如果仅关注市场地位,业界翘楚很少易位。这说明:广告投入仍是值得的。但一旦结合消费者从了解品牌到愿意购买的成功转换率,以及为提高知名度所投入的大量成本,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店内的零售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获得投资回报,厂商们应更加关注产品、定价和店内促销活动等因素。

 不同渠道产品组合不尽相同

 在中国,大型超市的经营模式使得大量品牌在市场涌现,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中国消费者往往在产品宣传推广早期就已经面临了诸多选择。消费者可选的品牌越来越多,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度也随之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为产品定价和计划促销活动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及这些产品能为品牌带来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对于渠道营销的基本内容都有所了解,但是对品牌在各个细分市场推出的产品数量却知之甚少。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每种产品所产生的新增销售额(包括竞食效应),需要的存货单元数量以维持这样的销售业绩。一旦分析出每个细分市场应该有怎样的产品组合后,我们可以针对该细分市场的目标人群投入最合适的产品。

 了解每种产品的价格弹性

 在过去两年里,快速消费品在现代零售渠道的销售平均增长率为14%,而占快速消费品总销售额45%的传统零售渠道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另一方面,零售业发展势头强劲,增长率达到14%,说明越来越多的投入转向了非快速消费品领域,而商品价格的上涨至少短期内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考虑到上述种种不利因素,一旦合适的产品上架,了解价格的弹性或灵敏性是至关重要的。

 同一消费者

 便利店和大卖场消费心理大不同

 每个品类前三到前四位的品牌广告站点是广告的90%,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小的品牌将其宣传活动集中在卖场内,借此削弱大的品牌在进入卖场潜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的忠诚度,在中国不断变化的零售环境下要捍卫品牌市场占有率,重视店内宣传活动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60%的购买决定是在店内做出的,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宣传促销活动影响尝试新产品、新品牌。

 尼尔森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各种促销活动中,消费者最喜欢“折扣”,其次是“买一赠一” 和“送红包,这样的排列顺序在目前物价膨胀的情况下也很正常。但是,正如营销组合的任意元素一样,促销策略需要很好的管理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在拓展消费品类,诸如糖果和碳酸类饮料的促销确实可以带来可观的新增销售额,但是,在其他品类并非一定奏效。比如说宠物食品,我们可能对猫咪的腰围比对自己的腰围还在意,所以不管价格高低,喂猫咪都是同样的分量。还有一个例子是口腔护理,促销活动不一定会让人们养成勤漱口的习惯,但是对品牌转换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促销活动不应千篇一律,应针对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促销活动。人们在便利店买东西往往是图方便,通常就买他们一直用的品牌,而不会在意是否打折。相反,人们在超市或大卖场购物,往往有时间精挑细选,货比三家,考虑哪个品牌可以尝试一下,比较一下哪个促销活动更实惠。

 一方面电视仍旧是中国消费者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电视广告费用对于制造商来说却是越来越重的负担。尽管广告投入越来越多,但是消费者在快速消费品上的消费比例却越来越小,虽然总体而言大多数快速消费品品类的发展前景仍旧乐观。基于以上的种种客观情况,更深入的了解渠道营销活动带来的相对投资收益,可以让制造商更有效地利用自消费者在进店时已有的品牌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