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资本市场,企业的价值应该是很好计算的,或者盘点资产和存货,或者用过去几年的利润算预期收益。但是在现代企业,企业的市值与利润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线性关联。
这是因为资本市场同时对企业给出了三个估值坐标系:其一是预期利润的现金流贴现,其二是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溢价,其三是一个最难量化的东西,这就是企业家及其团队的价值发现。
作为上海第一财经《波士堂》节目的首席观察员,我发现“波士们”的共性特征之一是“爱折腾”,许多企业的成功故事是被企业家“折腾”出来的。本来很难成功的事情,被他们“折腾”成了;本来过不去的“坎儿”,被他们“折腾”几下迈过去了……特别是在他们贫穷的时候,“折腾”的劲儿特别大,所以我常说:“企业家的特性就是穷折腾”。转念一想:“穷”+“折腾”,约等于成功!这也许就是企业家的天性。
在英文字典的解释中,企业家是“承担风险的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说,人的差异性在理论研究的起点就被假设的前提排除了,一直到经济学家熊彼特先生的创新理论中才把企业家从企业中剥离,界定了企业家与资本家的差异。在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之中,企业家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利益若即若离,企业的价值并不直接等同于企业所创造的利润,还包含着企业的经营性溢价。
企业价值脱离企业所创造的利润,这在互联网企业崛起的时代尤为突出,所以在新的企业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术语,比如“负现金流”等等。评价企业的亏损经营,不说赔钱而说“负现金流”,这是因为对企业的价值评估多了一个标准:成长性溢价,或者创新性溢价。资本市场对企业的成长性和创新性有特殊的偏好,因为投资人可以容忍企业在一定条件之下没有利润,却不能容忍有利润的企业没有成长和创新。至少在经营性利润还没有滚滚而来之前,这种溢价主要来自于投资人对企业家及其团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