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
2025-01-16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人气: 5324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我国成为世界上发明专利有效量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1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表示,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104.5万件,同比增长13.5%,专利复审和无效结案6.7万件。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5.5个月,结案准确率提升至95.2%。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7.5万件,申请人通过海牙协定提交外观设计国际申请4868项,同比增长29.5%,跃居全球第一位。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立足当下,巩固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既有成果。同时,制定好知识产权“十五五”规划,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突出“把牢知识产权的功能定位、着力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为牵引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全链条”政策导向,坚持干字当头、奋发进取,着力强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着力推进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着力加强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着力打造知识产权高品质服务、着力深化知识产权高水平国际合作“五个高”,实现“十四五”高质量收官。

提前完成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目标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启动第二批15家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新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6家、快速维权中心7家,总数达124家,备案创新主体超过19.3万家。新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33家,总数达到80家。全系统全年共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案件7.2万件,指导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受理调解案件近14万件。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提升至82.36分,再创新高。

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全年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61.3万次,同比增长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7.6万次,同比增长39.1%。2024年1—11月全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564.1亿元,同比增长6.6%。2023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16.87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13.04%,提前完成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目标。

胡文辉分析,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数据反映出的主要特点:一是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有效商标注册量同比分别增长16.3%和8.1%。其中,国内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同比增长18.8%,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34.9万件,同比增长15.7%,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企业达到49.7万家,较2023年同期增加6.9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50.6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3.7%。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连续5年保持稳步增长,调查显示,2024年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3.3%,创新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知识产权海外申请更加活跃。2024年,我国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均稳居世界前列。其中,我国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较上年稳中有升,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同比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我国高价值发明专利中有13万件同时在海外获得授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一倍,涉及1.6万家创新主体,较“十三五”末增长6700余家,国内更多创新主体更加注重借助知识产权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胡文辉特别提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方面: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发证1.1万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累计发证8.3万件,有效保护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人合法权益。他认为,集成电路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集成电路布图设计集中登记和管理工作。同时,随着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方面,需要全面考虑产业创新特点、发展趋势和保护需求,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提供更加有力法治保障。国家知识产权局坚持开门立法、问计于民,不断修改完善相关法规,形成《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修改草案》,并且于2024年12月26日公开征求意见。

胡文辉表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主要修改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注册和确权程序,强化知识产权源头保护。二是加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保护,有效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三是促进布图设计实施和运用,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继续完善修改草案,待成熟后按照立法程序报请国务院审议。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持续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审查、复审撤销等业务操作相关规范,完善技术调查官参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案相关规定,提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工作规范化水平,更好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健康发展。

中、小、微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均创“十四五”以来新高

2024年,我国全面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推动更多专利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链”。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表示,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是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旨在大力推进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年多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各部门各地方积极推进行动落实,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打通堵点,取得一系列明显成效。一是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二是重点任务加快推进。三是堵点难点逐步打通。四是运用效益明显提升。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聚焦专利产业化这条工作主线,在供给端:进一步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持续推动专利质量提升,形成更多符合产业需要的高价值专利,夯实专利转化运用质量基础;在需求端:进一步推进产业知识产权协同发展,一体推进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专利池、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强链增效作用;在政策端:进一步协同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持续完善专利转化运用激励政策;在服务端: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作用,进一步构建专利转化运用良好服务生态。

专利产业化是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必经之路。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负责人梁心新认为,专利产业化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过程。企业是专利产出的主体,也是专利转化的主体,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超过350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3.7%,较2023年提高2.6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活跃的同时,转化运用能力也持续提升,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连续5年稳步提升,呈现五方面特点。

一是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持续提高。2024年,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3.3%,较2023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中、小、微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达到61.4%、57.8%和36.7%,均创“十四五”以来新高。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专利产业化水平更高。2024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61.2%,较2023年提高3.6个百分点,高出企业总体水平7.9个百分点,有力带动全国专利产业化率水平提升。

三是新兴产业发明专利转化运用效益突出。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呈稳步提高态势,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分别高于企业平均水平8.0%和30.3%。

四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最高。分国民经济行业看,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71.2%、专用设备制造业68.9%和通用设备制造业67.5%,均高于2023年水平。

五是企业绿色技术专利产业化实施意愿更强。我国近5成企业专利权人已开展或计划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已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中,计划通过自行产业化推动绿色技术实施比例为72%,计划通过开放许可等方式许可实施比例为22%。

专利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信息通信、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七大类产业,是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梁心新介绍,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壮大专利密集型产业,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2023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数据公告,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两密三高”鲜明特点。

“两密”,一是研发投入密集。2023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比2022年提高0.12个百分点,是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2.2倍,创新资源高度聚集。二是专利产出密集。近五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每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10件,是全国产业平均水平的近11倍,创新成果密集。

“三高”,一是劳动生产率高。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33.7万元/人,是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2.1倍。2023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就业人数达5081.2万人,较2022年增加164.6万人,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同时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二是经济贡献度高。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从2020年12万亿元增长到近1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突破了13%,“十四五”以来累计提高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高。三是数字产业占比较高。我国七大专利密集型产业中,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合计达7.1万亿元,占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比重超4成,为我国构筑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注入了强大动力。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