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天时间,小米汽车高速碰撞爆燃的事故夺走了三条年轻的生命,也迅速成为了网络点击量超过10亿次的话题。与此同时,小米集团的股价应声下跌21%,公众的怒火似乎瞬间聚焦到了56岁的企业家雷军身上。
追问真相,本无可厚非。然而,当网络舆论以惊人的速度将企业家妖魔化为资本主义的恶魔,将技术缺陷简单粗暴地定义为杀人原罪时,我们是否已经掉入了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
数据显示,仅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碰撞事故就达到了127起,涉及21个品牌,但只有小米汽车的事故掀起了如此猛烈的全网审判。这背后,很难否认与雷军个人IP绑定的小米品牌在舆论中的显性风险有关。公众一方面享受着企业家形象带来的亲切感,另一方面却又期待他为意外事件承担拟人化的罪责,这种双重标准显然有失公平。
关于事故的真正原因,我们相信小米集团与警方正在积极调查。我们期待真相,但在真相尚未清晰之前,所有的推测与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成熟的社会理性在于,我们既不能容忍企业逃避应有的责任,也不该以完美圣人的标准苛求创新者。无论是特斯拉自动驾驶事故,还是丰田“刹车门”事件,都告诉我们安全永无终点,但技术的进步却需要一定的容错空间。
我们呼吁的理性不是为某个企业或个人开脱,而是守护公共讨论的底线,坚持以证据为依据,等待警方EDR数据与第三方权威检测报告的公布。技术瑕疵,如AEB未识别锥桶,确实是目前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督促的是整个行业标准的升级与进步,而非盲目的情绪宣泄与标签暴力。
有些人指责雷军过去利用IP、流量赚取眼球,将所有的矛头和情绪都对准了他。但这些人在愤怒的同时是否也注意到,这位被他们称为“网红”的企业家,正用自己的全部身家托底小米的现金流?雷军并非完美的圣人,他只是一个全身心投入中国制造、执着于创新的企业家,他真的会为了流量而不顾他人的生命吗?
我们当然要理解受害者家属悲痛欲绝的心情,也要清楚地意识到公众对于安全问题零容忍的合理性。但当键盘侠们毫不犹豫地将雷军标签化为“杀人犯”时,是否也意识到,这种过于激烈和非理性的审判,正在无形之中破坏着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根基?
企业家IP不是护身符,而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书。他们的出场,本就是站在聚光灯下承担更高的风险和责任的。如果不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恐怕不会有人如此冒险地站出来面对舆论。
监督应该存在,但监督的目的是纠错而非毁灭。追责必须严肃,但追责的依据应当是法律和真相,而非舆论的狂热与冲动。
真正的进步,或许起于愤怒,但绝不仅止于愤怒。当我们既能高举监督之火,也能坚守文明底线,这才是对逝去生命的最好告慰。
请给真相一些时间,给责任一些敬畏。
我们可以愤怒,但绝不能让愤怒蒙蔽理性。真正成熟的社会,应容得下雷霆般的问责,更守得住文明的底线。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