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策展人朱彤、海波是这次“战争与和平:艺术大师戈雅和国际儿童绘画作品展”的两位策展人。此前朱彤曾成功地策划了“不一样的一样———中国、斯洛文尼亚当代艺术交流展”等广受关注的大型国际展览。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朱彤和海波,就国内当代艺术展的现状以及南京的城市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当代艺术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
记者:您的身份是当代艺术的独立策展人,能不能谈谈国内当代艺术展的现状?
朱彤:所谓当代艺术,单从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讲,不仅仅是大众所理解的绘画,它涉及到影像、装置甚至行为、综合材料、多媒体互动等多种艺术样式。当代艺术在中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在国内如北京和上海等中心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很大程度上的认可。200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国际双年展。这标志着官方开始认可当代艺术。同时,上海国际双年展也赢得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认同,这也标志着中国艺术国际化的开放姿态。接着,北京也举办了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也以国家馆的名义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重要当代艺术大展。
记者:这些当代艺术展对国内的普通老百姓有多大影响?
朱彤:这些展览其实在今天离老百姓很远。普通观众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他们大都不太理解艺术家们都在做些什么。这不光是在中国,全世界都一样,当代先锋艺术的受众群,肯定是小众的。被老百姓普遍接受的艺术,大多数是他们可以看懂的绘画作品。
海波:当代艺术对公众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是滞后的,它会在将来慢慢地显现出来。虽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真正接受、赞扬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比如说早期的蒙特里安(编按:蒙特里安是抽象派的重要画家)的色块,会出现在一个乡镇企业家的暖瓶上。可见普通人也乐于用大师的艺术装点生活,这其实就是艺术的价值。当代艺术甚至影响到服装的设计、家居色彩的应用、广告的设计,实际上当代艺术已经开始被整个社会的综合文化所接受和消化了。又比如以前诗人的作品,现在被房产开发商作为他们楼盘的广告: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社会大众其实是会向精英艺术索取资源的。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当代艺术的推广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朱彤: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我个人理解,我国现代的艺术教育体制,实际上大多仍沿用了前苏联艺术教育体系。那些五六十年代留学前苏联,回国后成为主流的艺术家们创造出的艺术形式,影响了中国好几代人。据我所知,目前在国内只有少数的艺术院校进行了艺术教育改革,大多数的艺术院校仍沿用了比较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我们的一些综合性大学都没有相关的关于当代艺术的选修课程。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很难真正培养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专业人才,甚至在许多高校里我们还要进行当代艺术的“扫盲工作”,我们怎么要求我们的普通大众去理解关注它,所以说这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大家都还要有点耐心。
记者:现在收藏家都乐于收中国画,是看中了它的升值潜力吗?
朱彤: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升值潜力;另一方面,中国画的热销是和国内的礼品市场有很大关系的,这个话题我不便展开。
海波:其实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价位也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传统艺术作品。收藏其实是一个投资行为,它不是慈善事业。现在有一些有眼光的收藏家也在开始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了。有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位就远远超过一些中国画。为什么贵呢?因为当代艺术作品的价位是和国际行情接轨的,而你的传统艺术品在国外是很少有人问津的,要有人买,也就是华人才买。
南京需要怎样的文化名片?
记者:能不能再谈谈你们办当代艺术展的情况?
海波:作为一个独立策展人,其民间性不言而喻。如果你又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者的话,一定会发现,工作中更是面临着非常多的现实困难。
朱彤:我想更具体的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南京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当代艺术展示的空间,南京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机构来举办当代艺术展览。南京更没有想做这些事情的愿望,这是最令人失望的。在这点上南京跟上海、北京的差距是非常非常大的。独立策展人这些年的工作,开个玩笑说,简直就是一部“血泪史”。策展人的工作已不仅仅是展览本身了,他还要考虑到场地、资金、艺术家、布展等很多方面的问题,甚至还要冒很大风险。在西方,有着完善的艺术展览机制,艺术基金会提供资金,专业的美术馆承办展览,媒体有专门的艺术批评记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而策展人只要做好自己的那部分工作就行了。中国的独立策展人,是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来做这项事业的,大多靠朋友间的支持,艰难地和赞助方谈判,甚至还要和美术馆周旋,非常非常地辛苦。就我而言,每做一次展览,就像经历一场磨难。
回到这次展览,这么大的一个高规格展览能在南京展出,无论是外国朋友,还是国内的朋友,都感到不可思议:展览竟然是由民间的组织者,在没有政府和基金会的支持下做成的。这次展览,资金花费很大,我们大多是通过一些私人的关系获得一些赞助。南京还是有一些个人和企业愿意支持艺术展览的,也许这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真的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机构来支持艺术活动。
记者:更多的普通市民可能一时无法接受当代艺术,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做些普及工作呢?
海波:当然,从这次的法国印象派画展受到的空前热烈的欢迎程度来看,这种工作是必须的。
朱彤:市民的艺术修养和欣赏品位是靠引导的。我举个例子,我在做当代艺术展览的过程中发现,一开始的观众大多数是圈子里的艺术家,后来慢慢地,除了艺术家之外的很多朋友、很多市民观众爱上了当代艺术。但我觉得不能仅仅要求艺术家来做这样的事情。从我个人看来,这是政府的文化部门更应该关注的事情。当代艺术的展览大都缺乏财力上的支持。一般当代艺术展览,美术馆都不太举办,许多展览都是靠民间资金来运作的,由于经费紧张,也就不可能在很大的公众型的场所,比如美术馆这样的场所举办。他们支付不出高额的场租费和高额的布展费。因此,市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展览,他们就觉得这样的艺术很小众。我去年从斯洛文尼亚交流展回来,就在接受南京媒体的访谈时批评了江苏省美术馆,这样一个现代的美术馆绝对不能建成像过去的商铺,只要出得起租金就可以在里面办展览,即使是一些毫无学术价值的展览,这对江苏省的艺术发展没有任何益处。
比较好的做法,是由政府部门牵头引进一些高质量的展览,或者创造出一个具有南京品牌的当代艺术展览。这样的展览也可以体现城市的包容性,像南京这样的城市,不仅有优秀的传统艺术,也应该有好的当代艺术,就像上海所做得那样,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同样也注重当代文化的建设。其实这样的展览也不一定要有很多的投入,但收益却很大。它可以起到一个城市文化名片的效果。我甚至觉得南京应该有这样一个文化口号:政治在北京、经济在上海,文化在南京。南京经济相对发达,打文化牌,一不缺钱、二不缺人。
海波:南京的文化根基很厚,就我看来,全国最好的诗人在南京、最好的小说家也在南京、最好的画家南京也有、最出色的艺术批评家南京也有。其实南京在其它地区的文化口碑非常好。我经常会碰到外地朋友说,南京好啊,南京有文化。
记者:很多人都担忧,包括古建筑在内的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慢慢地流失。
海波:中国当下城市的类型化,城市品质、城市风格、独特的城市文化的消失,这也是个非常大的题目。城市一旦构成之后,你要想让它变化出一种新面貌来,很困难。慢慢地、随着各个城市之间竞争剧烈化,一定会凸现自己城市的风格。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仍然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城市景观,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对此持批评的态度,我觉得这也是合乎情理的。
朱彤:当然这一切的确需要一些时间,还是那句老话:不着急,慢慢来……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
一次展览就是一场磨难
2009-04-25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2942
- 下一篇: 一季度我国起重机市场现状分析
- 上一篇: 中国起重机械网《视频展播》栏目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