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新闻
九江开发区成为务工人员择业“特区”
2011-05-17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1037

  “根本没想到开发区不仅为我们进行免费的岗前技能培训,而且还推荐我们直接到世界500强下属子公司铨讯电子上班,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沿海相差无几!”之前和丈夫在广州务工4年多,目前在佳能上班的26岁女工韦某一脸兴奋地对记者说。

  像韦某一样,既能在开发区企业找到满意工作,又能享受免费岗前培训,一上岗很快就成为技术人才,这在九江开发区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正因实施了这种“普惠型”待遇,该区已成为返乡民工择业的“特区”。

  开展“1638”活动,把岗位送到家。该区现有工业企业200多家,用工量巨大。随着新引进项目的增多和原有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用工形势更加吃紧,仅靠某个部门或简单发布招聘信息,坐等人员上门求职的方式已无法有效解决用工问题。

  解决企业用工难题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该区结合实际、创新思路、科学制定 “1638”招工措施,即利用1个人力资源市场、6个劳动保障所和38个劳动保障站,采取每月中旬第一个周六定期举办招聘活动,分工对接市内及周边省市近 80多个乡镇700多个村,覆盖人口200多万。大力推行三级联动招聘活动,深入乡村进行招聘宣传,尤其是利用元旦、春节等农民工返乡季节,送就业岗位上门,把招聘会开到百姓家门口,取得了良好效果。

  今年以来,共发放企业宣传册和招工信息等约10余万份,组织或举办各类招聘会46场,累计求职登记1.4万余人,成功吸引9000农民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双双创下历史纪录,呈现出开发区、企业和务工人员皆大欢喜的生动局面。

  企业开订单,开发区“三包”服务。企业的需求就是开发区的追求。针对各企业用工对专业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要求不同的状况,开发区创造性提出由企业自主开出用工订单,开发区实行包培训、包配送、包上岗的“三包”服务,为企业入职人员提供岗前、岗中技能培训,努力使一名生手变成熟手,让每一位普工成为技工。

  为确保培训实效,该区建立健全了政府、企业、学校三级联动培训长效机制。依托九江理工学校、九江学院等院校,对入职员工进行培训。2010年以来,共为旭阳雷迪、铨讯电子、三诺电子等重点企业组织培训班180余次,9146人得到了相应层次的技能培训,增强了务工人员的岗位能力。

  同时,该区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大力推广校企合作培养技工新模式。今年将扩大与院校的合作范围,把视野拓宽到周边省市,力争达到与100所院校合作,订单培训6000人以上,并为区内企业发展储备一批人才。

  企业在政府帮助下,才能发展壮大。“我们到九江开发区来办企业,除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外,主要是考虑九江开发区能在用工服务上给予企业全方位的支持。”铨讯公司李处长高度评价该区的人力资源工作。

  注重以人为本,营造留人好环境。实践证明,温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谐的劳资关系,能增强开发区的吸引力,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使员工安心工作、舒心生活,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为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该区去年投入18.3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建设,完成了近60公里园区道路建设,九江出口加工区成为首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有10万余平方米各种户型的公租房,可供园区员工有选择地居住。为解决入学、就医问题,启动了明德、蛟滩小学改扩建工程,提高了杏林门诊部医技水平;协调开通了市区至沙河客运专线,每10分钟一班,极大地方便了园区员工进出市区。目前,九江出口加工区有商贸餐饮、休闲娱乐、金融通讯等各类服务机构60余家。

  全方位加强劳动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上门为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进行服务,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督促企业及时为企业入职员工办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免费提供“一站式”办理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出台《给园区企业负责人的13条建议》,依法快速办理劳动争议案件。近年来,共监察用人单位500余家,补签劳动合同2372份,受理仲裁、投诉案件263 起;及时追缴支付民工工资690余万元,有力保障了务工人员的正当权益,构建了开发区和谐的劳动关系。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