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新闻
中国轨道交通大数据研究基地成功落户成都市新都区!
2018-10-17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1324

10月9日~15日,成都举办的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以下简称‘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已落下帷幕。

“双创”活动周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成都主会场参加现场活动的人员超过180万人次,为历届之最。同时,成都市各区(市)县和市级部门围绕“高水平双创、高质量发展”主题,举办的特色亮点活动,达到1000余场。

作为“双创”活动周创新成果之一,在10月12日举办的“2018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新都峰会”上,由西南交通大学、每日经济新闻和成都市新都区三方共建的中国轨道交通大数据研究基地,成功落户成都市新都区。

大数据助推轨交产业健康发展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来临,世界将步入智能化数字时代。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数字经济无疑是重中之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在这样的形势下,成都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上动作频频。数字经济,正是其重点发展的六大新经济形态之一。

另一方面,当前城市的大发展,正促使城市轨道交通里程数呈爆发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智能控制、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安全运营等一系列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轨道交通产业的市场边际不断延伸,体系愈发庞大复杂。在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如果将大数据运用得当,可以借助其快速描绘产业技术的更替和发展趋势。这无疑将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力参考。

基于此,成都如今更进一步,积极探索轨道交通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

10月12日,在“2018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新都峰会”上,由西南交通大学、每日经济新闻和成都市新都区三方共建的中国轨道交通大数据研究基地,宣告落地新都,这也是国内首个轨道交通大数据研究基地。

“轨道交通庞大的产业规模,亟须相应的轨道交通大数据研究中心或基地,从数据分析研究层面来指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说道。

而在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举看来,中国轨道交通项目发展水平居全球前列,城市轨道交通步入高质量发展“黄金期”。在此情况下,除了在装备技术、工程建设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城市轨道交通亟须在运营等服务方面不断创新、提升效率,通过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出行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事实上,不仅是产业的大发展触发了对大数据分析的需求,轨道交通本身也是一个依赖于数据分析的产业。正如徐飞所说,发展区域轨道交通,是要去构建多层次、多方式和相互协调高效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去加速区域内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移动,引导相关产业经济要素在整个区域内优化配置。

在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已具备基础。落地于此的轨道交通大数据研究基地,未来将致力于建立国内覆盖最广泛、数据类型最全面和信息内容最丰富的轨道交通大数据信息库。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全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创新意义和突破意义。

大数据研究基地落地成都

轨道交通大数据研究基地的落户之地,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不俗的轨道交通产业实力。

从2010年1号线开通至今,8年时间里,成都轨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已进入“井+环”线网时期。加速成网的轨道交通系统,不仅承载着市民的期盼,也助推一个产业腾飞。

2016年以来,成都快速吸引了阿尔斯通、时代电气、今创集团和新誉集团等的68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转向架、牵引、供电、信号和通信等核心配套企业正加速聚集,成都已成为除常州、株洲、南京和江门之外的全国第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

数据上看,2017年,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收入1248.2亿元,增长16.4%;2018年以来,成都轨道交通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共22个。其中,竣工项目5个,续建项目6个,促进开工项目11个。项目总投资达到138.2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31.2亿元。轨道交通产业已成为成都培育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支撑。

速度背后,是产业集群作支撑。目前,成都已形成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和运营维护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轨道交通“智慧新城”“制修新城”“创新新城”三城联动发展,产城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格局已具雏形。

未来,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目标同样明晰。《成都制造2025规划》提出,到2025年,轨道交通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达到1000亿元以上,整车制造能力4000辆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西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维修和检测基地,“一带一路”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基地。

从成都交通的产业情况来看,兼具了稳固的产业基础和快速的发展势头,轨道交通大数据产业基地落户于此,可谓顺势而为。

常驻成都的学者对大数据研究基地落地成都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大数据研究基地布点成都,是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在每日经济新闻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看来,企业、学术机构和不同群体参与到数据有效使用与挖掘研究中,也能让大数据更好地为轨道交通产业、新经济服务。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