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新闻
我国海拔最高的园博园,哪些亮点值得一看?
2020-07-20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975
  新华社西宁7月19日电(记者李宁 陈杰 周喆)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的西宁园博园,18日开园迎客。平均海拔2200米的西宁园博园,是目前国内已建成开放园博园中海拔最高的。


青藏高原上建园博园,有哪些难度与挑战?园博园为何选择建在工业用地上?各式园林如何适应当地半干旱气候?记者就此探访这座独具特色的园博园。


青藏高原上如何建园博园?


走进西宁园博园,大片的翠绿、嫩绿、深绿映入眼帘,月季、丁香、牵牛等各色鲜花点缀其中,展开一幅绿水青山环抱姹紫嫣红的画卷。


在平均海拔超过2200米的西宁市,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多摄氏度,城区10月份就开始供暖。由于海拔高、降雨少、温差大、日照强、冬季长,很多植物都无法在如此恶劣环境下生长。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山上不长草,刮风石头跑。”这两句俗语,描述出这里长期以来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西宁市通过植树种花,绿化面积不断提升,但建造园博园,依旧挑战重重。


“在西宁建园博园,要比其他地区难很多。”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艳萍说,一方面适宜西宁气候条件的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植物种类本身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园博园四季向游客开放,要求园内四季有景,对花卉花期、树木叶期搭配都有更高要求。


经过广泛选种、多方比对、反复试验,西宁园博园选择大面积种植花期较长、适应高原的月季、丁香、牵牛等观赏花种。同时在花卉旁种植油松、云杉、青杄等常青树,实现园内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作为西宁市花,丁香也是园博园的主角之一。紫丁香、小叶丁香、暴马丁香……20多个品种的丁香,遍布园区各个角落。“每年4月下旬至7月下旬,整个园博园都会弥漫丁香的幽香,营造高原园林的宁谧、浪漫气氛。”李艳萍说。


工业园如何变身大花园?


西宁园博园南面,是烟囱矗立的甘河工业园区;北面是能容纳数十万人居住的建设中的多巴新城。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规划占地面积6540亩的园博园,建在一块工业用地上。


这片工业用地,过去以沙滩地、河滩地为主,计划用于引进工业项目,难以直接种植植被。通过回填土方、修整地面、引水灌溉、园林布置,经过三年多建设,这片工业地摇身变成园博园。


“选择在工业园区建园博园,旨在充分修复利用工业用地,建起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绿色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探索高原城市工业发展与宜居宜业相结合的绿色发展道路。”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陶雅琴说。


专门开车前来的西宁市民侯洁瑛是园博园开园后的第一批游客之一,“这儿过去是工业园区,污染比较严重,植被稀少,现在绿水青山、亭台楼阁,成为家庭出游、朋友聚会的好去处。”


外有绿树花海交相辉映,内有河湟民居错落有致。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文化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在西宁园博园内,一座通海阁、三处河湟民居,诉说着高原古城西宁的古往今来。


原本大块的工业用地,变成西宁市民休闲游览、城市文化展示的“大花园”,对此西宁市副市长陈红兵说,西宁城市地处河湟谷地,发展空间有限,将宝贵的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园博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求,“这也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探索实践。”


半干旱地区如何解决“水资源”难题?


园博园各类园林植物正常生长,需要相应水资源支撑。然而,西宁属于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常年降雨量约380毫米,蒸发量超过1000毫米。园博园正常运营管护与当地半干旱气候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


西宁园博园和西堡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部负责人李万龙介绍,在园博园设计建设时,便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园内湖泊、景观水系、道路管网等设施,建起一套完整的水循环利用系统。


开园当日,天空飘起小雨。记者在现场看到,园博园主干道上,雨水沿着路边的透水砖渗入地下,开启一趟流淌、净化、循环的“绿色”旅程。


据介绍,西宁园博园利用“海绵化”水循环系统,在降雨时能将雨水快速汇入排水管道和周边景观水系,再自然流入地势较低的园博湖中。经过水泵提灌、多个湖泊自然沉淀后,再次回到园博湖。


“循环过程中,园区‘海绵化’不仅使水体得到净化,呈现出清澈见底的状态,更能促进园内绿地发挥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李万龙说,园博园由此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旱时有蓄水”,达到水资源充分收集、充分利用的效果。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