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1日电题:以“先手棋”谋划“一盘棋”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周年“国考”交卷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胡洁菲
组建来自沪苏浙两省一市的35人团队、发布32项制度创新成果、推进60个亮点项目……11月1日,横跨沪苏浙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迎来运行一周年。
一隅观全局。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在“一盘棋”思想指引下,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加快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种好一体化制度创新这块试验田。
“独角戏”变“交响曲” 32项制度创新专啃“硬骨头”
“以前水葫芦和垃圾怎么也捞不完,现在大家微信群里喊一声,协同打捞,效率高多了。”看到太浦河越来越清澈,嘉善西塘镇太浦河镇级河长陈贤明感慨。
一条太浦河,流经两区一县(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连通太湖和黄浦江,上游是工业区,下游是饮用水水源地,怎么治?示范区通过建立“一河三湖”联合河湖长制,把三场“独角戏”变成一出“交响曲”,加速构建跨域治水新样本。
“水账”清了,太浦河也清了。示范区总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涉及两省一市、三级八方。在示范区执委会和三地的工作人员手机里,这样的微信群还有很多,每天都在交流工作进度、推进难点。
制度创新,是破题之钥、治理之基。翻开《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汇编》,“一张蓝图管全域”的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破解跨域水体治理难题的重点跨界水体联保机制、打通两区一县政务数据“断头路”的大数据治理平台……围绕规划管理、生态保护、要素流动等8个方面,一年来示范区推进32项制度创新,不仅在多方面开全国跨域治理先河,也为更大范围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经验。
好风景孕育新经济 “事业合伙人”纷至沓来
“放眼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一定是奔着最好的环境去的。”在近日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说,一个地方的人均专利数量、科研人员创造力水平,通常与当地的环境质量呈现正相关。
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这一理论有了生动的写照。
从空中俯瞰,火泽荡、大葑漾、大莲湖等,恰似大珠小珠,组成了一条美丽的“蓝色珠链”。循着这条“珠链”,清新的空气、飞翔的水鸟、摇曳的绿植让人神清气爽。
“示范区的建设绝不能走传统开发区路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马春雷说,如何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统筹起来,示范区要率先破题。
以生态绿色作为发展底色,示范区正交出一份令人期待的答卷。按照规划,示范区将建设上海青浦西岑科创中心、江苏吴江高铁科创新城、浙江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三大示范片区,推动环境“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今年9月底,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在示范区开工;此前,瞄准半导体材料的英诺赛科氮化镓项目落户汾湖高新区;阿里巴巴等12家行业巨头、高校院所今年8月成立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通过业界共治形式为示范区建设赋能。如今,联盟成员单位数量已经翻番。
高品质生态环境叠加“事业合伙人”,今年前三季度,示范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06亿元,同比增长1.76%;实到外资15.5亿美元,同比增长31.8%,成为投资新热土。
共筑民生“新高地” 跨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拍片、上传,不到一分钟,位于屏幕另一端的吴江区,医院已收到病人的X光片,开始远程诊疗。这是近日发生在示范区医院内的一幕。
信用无感支付、远程预约和问诊、智能化标本分拣机器人……今年10月底,示范区内的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一经投运,就吸引诸多目光。目前,示范区已率先上线医保“一卡通”2.0版,两区一县85家定点医疗机构接入门急诊联网结算系统,实现“异地就医免备案,基本医疗广覆盖”。
不只是医疗服务,示范区重点推进的60个亮点项目中,包含7个互联互通类项目、9个公共服务类项目。“企业有超过四成的中高端技术人才家住上海,周边配套的医院和国际学校,能进一步留住他们的‘心’。”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培仁说。
好消息还在陆续传来:东航路—康力大道的贯通,使得青浦、吴江两地原本40分钟的车程降至5分钟;跨省职业教育一体化使得吴江区的学生也能报考嘉善县的中专,并参加浙江中高职贯通培养;跨省公交联运机制不仅规划了多条线路,还使得公交票价从10元降至最低2元。
不断释放的民生红利,折射的是示范区的初心。“示范区一周年,对我们来说,既不是县考,也不是省考,而是国考。”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示范区不仅仅是两区一县或两省一市的事,其建设经验和成果,必须对全国有推广和辐射意义。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