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出工业化的同时,宋健强调了制造业在工业化中所处的核心位置。那就是"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保障,是向现代化即后工业化前进的基础。"作者把制造业比作是实现工业化的水之源、木之本,是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是支持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显而易见,制造业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说任何国家的发展,工业化是不可割断的链条。那么制造业就是其中的关键链条。在未来的竞争中,谁掌握了先进制造技术,谁就抢占了市场,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事实证明,我国的一些产品不过关,物耗居高不下,产品开发能力弱,缺乏竞争力,都源于制造业的落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尤为重要。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想少走弯路,不仅要大力发展制造业,而且要提高它的水平。在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中,急需要提高工业素质。当然,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光靠市场引导不行,需要靠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科技界和工业界的积极合作,制定出必要的政策和计划,才能达到有效实施的目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立足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克服浮躁心态,脚踏实地地走自己的路,决不能人云亦云跟着洋人后面走。就在人们轰轰烈烈地投身到信息化建设中时,一些人却存有"人类将抛弃物质的生产,只生产软件就行了"的观点。这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一些人在新事物面前,不顾实际和国情,一味赶时髦的从众心理。对此,宋健认为,"对这种说法要当心,不要全信"。因为,在一个小农经济思想仍很严重的落后中国,我们要想提高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水平,就必须从事更多的物质生产,积极参与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伟大战役中。
在工业化道路上才走几十年的中国,农村还刚从手工业向工业化转变。"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50个人干不过一个瑞土人,40个人还干不过一个日本人"。全国3.5亿农业劳动力基本是手工方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80%的耕地仍靠汉代发明的近平原始的耧播种,两千年前创制的三角犁仍是主要的耕作农具。60%的家畜品种、30%的农作物品种尚未实现更新换代。每干公顷农用拖拉机9.2台,在世界131个国家中排101位。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落后,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显得格外突出。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要完成工业化和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还需要几十年艰苦努力。
西方人跃过了工业革命的横杆。这一幅工业化的蓝图是一些发达国家用200年时间绘就的。我们耽误了,我们缺了这一"跃",这是一种缺憾,但我们也避免了一些失误。当知识经济的横杆在我们面前竖起时,我们完全不必为失去原先的一"跃"而犹疑不定,我们将以轻装前进的优势去完成新的跨越。因为信息化时代允许突变,可以跨越。正是中国工业化的相对落后,也是我们向信息时代发展的好条件。如今,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的跨越式发展的事实就是前奏:我国用生物技术在世界首创两系法杂交水稻,推广3000万亩,增产稻谷15亿公斤;自主合成育出的抗虫棉花品种,实现了300多万亩规模效应;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乙肝疫苗等15个产品的上市,使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产业初步形成;曙光计算机有了新的突破;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开始发挥作用;等等。这一系列高技术成果充分表明,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入必能做到。外国入做不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我们应从中国制造业的落后中看到隐藏的巨大潜力,用先进的技术来武装中国的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