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故事
创新的脚步不停歇
2010-11-08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4742

  “十一五”期间,青岛港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发展转型的问题。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是,公司给我们制定了每年净增集装箱吞吐量100万箱的目标,这个标准出台之后很多人都吃了一惊,觉得要完成这项任务压力很大,因为当时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把每年的吞吐量提升到100万箱,现在却要以每年100万箱的数字递增,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寻找那么多的货源?

  为了吸引货源,我们在全国首创了“无水港”的概念。所谓“无水港”,也就是在内地某个枢纽城市设置中转站,货物在这里集结装箱后再发往港口。通过几年的调研摸索,我们在全国22个省区市设立了自己的“据点”,通过以“内地造血,港口输血”的方式,开拓了市场、扩大了货源,树立了自己的信誉。

  作为港口,装卸效率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线”。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拖车车道是一个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前的拖车车道都是3米宽,远大于拖车的宽度,拖车停靠自由度很大。一些技术不熟练的拖车司机需要反复调整,停车方向才能与车道线平行,浪费了大量的装卸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想出了一个点子,就是将拖车的车道线进行变窄处理——把拖车道的宽度调整到现在的2.4米,左右各留出10厘米的调整空间。车道变窄了,拖车司机必须练到一步到位才有“上岗资格”。虽然调整的只是个别数据,却大大提升了装卸效率。而且,通过调整还多出了一个拖车车道。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谁看得准,行动快,谁就能牢牢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时,一些港口陷入了“失业”状态。青岛港也不例外,装卸量明显减少。但我们在分析后认为,经济危机终究会过去,要将目光放长远,从危机中寻找商机。当时很多客户的空集装箱都闲置在了国外的港口,每天都要缴纳高昂的堆陈费。我们就瞅准了这些空集装箱,通过与一些船舶公司协商,我们以免堆陈费的优惠措施鼓励他们将集装箱运到青岛港。现在看来,我们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当时这种做法,有效控制住了我们港口吞吐量大幅度滑坡的现象,缓解了我们的危机。而经济回暖后,这一决策的成效更加显著。

  由一个人的创新,带出一个善于创新的团队,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攀登新的技术高峰,这是我的追求目标。“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节能减排计划,那时我们万吨能耗指标每年都能降4%至5%,作为国家级大型港口的青岛港,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目前,世界各大港口集装箱码头堆场作业通用的机械(简称场桥)主要有两种: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和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目前世界上在用的6500台场桥95%是轮胎吊,青岛港也不例外。因为它可以“满场飞”,最大限度地减少设备的配备数量。但其巨大的噪音、惊人的油耗以及由此带来的废气排放令人头疼。

  面对这一难题,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暗自琢磨,如何把两种不同类型起重机的优点结合起来。在公司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油改电”专题攻关小组,经过400多个日日夜夜的钻研攻关,经过无数次研究和论证,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移动滑触线的供电技术方案。

  改装后的轮胎吊完美地兼容了轨道式和轮胎式两者的优点。据实际运行测试,新轮胎吊能源成本由以前的每作业一个自然箱5.9元下降至2.3元,成本下降了60%以上;同时,平均每台机械年节省维修保养费用6.6万元以上,废气排放接近零,展示出了潜在的巨大“含金量”。该项目在青岛港全面推广后,每年可节约成本3000万元以上,相当于“省”出一个大型企业的资产。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