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隆湖经济开发区来说,这期间却发生着巨大的嬗变:从1983年设立隆德县移民吊庄区,到 1992年设立自治区级扶贫经济开发区;从2004年划归大武口区管理,再到2009年成立星海镇至今,隆湖开发区已成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一流的生态移民示范区。
“一间土坯房,一个电灯泡,一部手摇电话。”这是隆湖经济开发区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郭连贵最初在隆湖见到的物品。当时,为联系方便,开发区相关负责人用太西洗煤厂的专线接了两部电话。2007年,开发区预计安装500部电话能保证使用10年时间,可是让他们措手不及的是,仅3年时间,500部电话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不得不扩容到4000部。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实现了有线电视、乡村公路、通讯、电力等 “村村通”目标,渠系配套率达到100%。
大武口区区长洪涛告诉记者,近年来,隆湖经济开发区投资9000多万元,完成了4个“塞上农民新居”建设,1400多户农民住进了新楼房,1200户农民旧居得到了彻底改造。去年,开发区将原来的31个村整合为现有的8个,实现“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农村基础设施集中配套和农村社会集中管理”的目标。此外,大武口区按照“集中大庄点、建设大社区”的思路,在隆湖一站村开展“中心村”建设,建成了星海家园、文化产业一条街和文化体育广场,辐射邻近2―4个村庄,形成了宁夏第一个“农村万人大社区”。
隆德移民王小玲家住星海家园一期18号,这是一栋黄墙红顶的建筑,院子里种着各种蔬菜,还养着鸡。王小玲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是几年前到大武口打工的,由于这里条件好,他们就把家从隆德搬到了这里。后来,政府建设星海家园,他家只花了6万多元,就住进了 100多平方米的新房。现在,她和丈夫仍然在打工,孩子在离家不远的学校上学,家里电视机、洗衣机、电磁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隆德移民文慧在隆湖文化产业一条街开了一家书画装裱店,政府不仅3年内免去了各项税收,就连取暖费和房租都免收。据统计,在隆湖文化产业街上,类似这样创业催生就业的文化产品经营户就达70多户,能带动2000多名群众致富。去年,隆湖文化产业的收入突破3000万元。
在惠民政策的鼓励下,而今,南部山区农民纷纷到隆湖安家落户,移民人口已从1983年的几千人,迅速发展到现在的5万人。搭乘城乡统筹发展快车,隆湖开发区已实现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统计数字表明:从开发区成立之初,农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现在人均年纯收入已达4609元,短短28年间,收入增长了60多倍,位列全区移民之首。
大武口区委副书记、隆湖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戴培吉告诉记者,目前,开发区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医疗保险、新农合等各项民生服务覆盖率高达96%。而针对困难群体设立的“五免一救助”、“阳光家园”助残等多项民生工程被自治区作为样板工程,在全区进行推广学习。同时,大武口区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隆湖开发区中小学全部实现了标准化建设,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每年分别达到400元和600元,大武口区还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