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骨干路网,地下管廊蜿蜒,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汽车、透水植草砖……行走在国企中建安装参建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处处感受到“智慧城市”的缩影。在不远处的雄安新区高铁站片区建设现场,“智慧基因”正让这座“未来之城”从蓝图走向现实。
近日,由中建安装华北公司承建的雄安新区重要配套设施项目、首个全地下智慧能源站——雄安新区高铁站片区供热(冷)1号能源站总承包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目前,该项目已具备点火条件,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建成后,项目可满足高铁站片区402万平米单位、居民的用热(冷)需求,未来,将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格局,实现电力、燃气、热力等清洁能源的安全供应,成为雄安新区智慧能源工程典范。
“深”藏不露的地下“能源岛”
“先地下,后地上”是雄安新区规划之新、理念之新的重要体现。这座位于雄安高铁站西南侧的“能源心脏”,地上是一座风景如画的街角公园,地下却是蕴含着智慧能量的“能源岛”。1号能源站是一座全地下的新能源站,分为地下两层,局部有夹层,基坑深21米,项目所有设施设备、智能控制装置、电线电缆等均“藏”于地下空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能源站四周不设围墙,通过设置地下观光管廊,游客能看到能源站设备及运维情况。
要在不到7个月的工期内完成任务,对中建安装团队来说是场硬仗。项目团队在勘测期间发现现场地势低洼,且土质松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立即调整施工方案,通过换填40厘米厚砖渣,铺设2厘米钢板,对施工道路进行硬化处理,以便机械车辆通过。项目团队将围护桩与工程桩同步施工,现场起重机、打桩机24小时不停歇,短期内完成了近154根支护桩、165根工程桩的深基坑支护工程,为后续施工争取更多时间,提供有力保障。
为稳固地基,项目团队采用筏板基础,但混凝土浇筑量达4500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不利于散热,水化热高温易产生裂缝怎么办?项目团队提前策划专项方案,经过多次试验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最大程度减少水化热影响。浇筑时,在三个面固定30处温度监测点,通过电子测温仪监测混凝土内外温差,有效控制裂缝,经4天4夜奋战,项目团队高质量完成混凝土浇筑任务。
智慧高效的数字化建造
1号能源站设有三座46兆瓦燃气热水锅炉及配套余热热泵系统,投运后,将利用地下空间形成供热管网,为高铁站片区装上“中央空调”,实现低碳、环保、经济的区域集中供冷、供热。
如何确保锅炉房3台60吨燃气热水锅炉顺利安装就位?若按照传统设计要求,锅炉房需采用满堂支架体系进行施工,锅炉房屋顶及其吊装口要等待30天混凝土龄期,将给后续施工带来巨大工期压力。项目经理王军盛仔细核算支架承载力,决定用钢结构支撑代替满堂支架体系,将钢梁搭建在锅炉房混凝土立柱上,形成900平方米的钢结构支撑平台,既不影响上方锅炉房屋顶施工,也不妨碍下方锅炉吊装,一举两得,最终将工期度提前了近30天。
按照数字化建设要求,项目团队利用无人机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拍摄,制作高清倾斜摄影模型,并将数据传输至雄安新区城市信息模型(CIM)管理平台,使各参建单位能随时了解现场状态,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管理。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将建筑三维模型与倾斜摄影模型相融合,实现全建设周期模拟建造。通过BIM技术预测项目重点、难点,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拆改,共处理机电管线碰撞600余处,节约工期近20天。
清洁低碳的“未来之城”
项目供热(冷)全部采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供热比例100%,烟气余热可回收再利用,废水废料可循环利用,绿色节能、低碳环保。项目将采用燃气三联方式供电、供热、供冷,利用该方式运行的燃气发电设备,除满足用户的电力需求外,还将排出的废热通过余热回收利用设备向用户供热、供冷,其综合能源利用率超70%,既降低运营成本,又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绿色节能、清洁低碳,项目团队还设计了雨污水处理装置,将项目排水沟的雨污水进行三级过滤后,用于喷淋防尘和混凝土养护,可解决项目近50%的工业用水需求,每年可节省水资源3000余吨。同时,1号能源站项目预留电锅炉及蓄热系统,为远期中深层地热的接入预留条件,未来可因地制宜与地热、余热、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耦合互补,实现能源结构的最优化匹配。
能源管理智慧化、能源服务精细化、能源利用高效化,国企中建安装为雄安新区打造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引领的现代能源系统贡献专业力量!( 央视网 谭健 沈茹莹 洪彦)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