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3年300亿的绍“芯”密码
2021-02-01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4942

  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

  一度炙手可热的集成电路产业,在去年下半年迎来成果检验期。国内不少大城市纷纷爆出芯片项目“烂尾”的消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0年,绍兴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产值,一举突破300亿元,离“千亿”目标又近了一步。

  三年前还是一片空白,如今已成为一座备受业界关注的“芯”高地。这种急速崛起的“奇迹”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密码?

  从0到1

  时针回拨到2017年底,绍兴布局集成电路产业的设想,曾引发不小争议。

  “没有基础,如何造高楼?”“高密度的资金技术投入,绍兴撑得下去吗?”质疑声大多认为: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低估了绍兴的实力,也错判了市委市政府的决心。

  2018年3月1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项目签约落户,消息传遍了绍兴的朋友圈。从0到1是怎么发生的?回头看,这是多重因素叠加下,绍兴准确把握形势果断出手的结果。

  第一重因素——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

  2017年下半年,中美发生贸易战。美国还没有大规模对中国芯片行业“卡脖子”,但我国科技领域的短板已经显现。“当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隐隐感到,美国对中国科技领域的全面打压将不可避免,国际供应链可能发生急剧变化。绍兴要避免受到较大冲击,必须早做准备。”越城区委一位负责人回忆说:“就因为早了几个月,绍兴抢得了先机。”

  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兴通讯的出口禁令,打响了对中国科技战的“第一枪”。此后,国内不少大城市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忙于出政策、找项目、挖人才。当时,绍兴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项目已经在准备开工的路上。

  第二重因素——动能转换的内在需求。

  2018年初,绍兴新一届领导班子就位,首次提出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主要内容的组合拳。

  唱好“两业经”,需要双轮驱动。然而现实背景是:绍兴以印染化工为主导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产品附加值和环境友好度在不断提升,但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尚没有大的起色。一个可以快速提升产业层次、提振发展信心的新兴产业代表门类呼之欲出。

  第三重因素——板块再造的现实压力。

  2018年前,绍兴并不是与集成电路毫无瓜葛。相反,上世纪80年代,八七一厂曾作为国家集成电路重点发展的五大支柱企业之一落户绍兴。但随着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八七一厂”逐渐成为历史,人才流失严重,绍兴集成电路发展脉络中断。

  另一方面,绍兴虽是国内外不少集成电路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但没有一家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产值不大也较为分散。绍兴急需要通过引进带动性的“链主型”龙头项目,充当引擎,凝聚关联企业,吸附高端人才,再造集成电路板块。

  内外因作用,促使市委市政府果断出手:尽一切可能引进中芯国际集成电路项目。

  2019年5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绍兴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之一,首次被写入国家战略。当年7月,兄弟城市党政代表团来绍考察时满是羡慕:“我们想做的事,被你们抢先做成了。”

  从78到22

  中芯国际58.5亿元项目的落户,让绍兴人兴奋了好一阵。

  但一个必须认清的现实是:签约落户不等于落地生根。“煮熟的鸭子”也有可能飞走。甚至有悲观的想法认为,中芯国际落地绍兴也许会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

  好消息总是来得很及时。

  2018年5月18日,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一天,离中芯国际签约落户仅78天,刷新了绍兴重大项目从签约到破土动工时间的新纪录。此后,中芯国际的发展速度也不负众望:2019年6月19日,主体厂房封顶;2019年11月16日,项目正式投产;2020年第一季度,实现全线量产……

  不光是中芯国际,其他项目的接连短时间落地,也在反复印证着一句话——“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

  2020年6月,长电集成电路(绍兴)有限公司300mm集成电路中道先进封装生产线项目一期厂房开工建设。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仅用了22天,用时只有浙江省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的四分之一。

  看得见的速度背后,是看不见的努力。每一个项目落地过程中,有一整套高效运作的应对机制。

  特殊项目,实行“一事一议”。

  在引进集成电路产业项目上,绍兴明确了一个原则: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量身定做”落地方案。中芯国际是第一个享受“特殊待遇”的企业。项目签约落户后,越城区专门成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例会,召集相关部门梳理问题,形成工作清单,倒排时间表督促解决。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奇说,大家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都能拿出最省时省力的方案。

  要素保障,开辟“绿色通道”。

  集成电路项目,土地资源消耗大,用能和排污指标都不小,常规做法往往行不通。怎么办?经过反复研究,绍兴创新采用了置换盘活、转移盘活、牵线盘活、回购盘活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用地近千亩,又一次次向上级部门争取约束性指标,拿到新增排污指标13万吨,成功解决了项目入驻的燃眉之急。浙江芯测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苏皖还清楚记得,去年公司建设过程中遭遇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各级政府召开了3次协调会,帮企业“开小灶”,拉起了专门的电力供应线路。

  行政审批,坚持“能快则快”。

  在推动集成电路项目落地投产中,绍兴已经形成了“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理念,建立提前介入、精准辅导、告知承诺、虚拟受理、容缺受理、预审办理、帮办代办等创新机制,探索投资项目“一个机制、一网审批、一颗印章”新模式。长电绍兴项目22天的新纪录,就是这样诞生的。

  “要让项目快速落地,我们得拿出实招,及时扫清项目落地的障碍。”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管委会主任任宇说,在实践中,绍兴对集成电路项目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标准化服务体系,每个问题都有应对之策,能及时解决投资方的后顾之忧,从而赢得企业信任。

  从1到98

  90多年前,井冈山,不少红军干部出现悲观情绪,发出“红旗还能扛多久”之问。毛泽东同志的回答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即便中芯国际扎根绍兴,疑问也始终存在:“中芯”之后,还会有后继者吗?集成电路在绍兴,可持续吗?

  2020年的报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从中芯绍兴起步,绍兴滨海新区已经集聚起集成电路相关规上企业98家。这一年,我市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产值一举突破300亿元。“小张江”的名号响彻业内。

  “300亿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足以让绍兴跻身全国集成电路重点城市行列。”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说,之前权威机构发布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城市排行榜》,百亿级城市仅有15个。“今后2年,随着一批在建项目投产运营,绍兴的集成电路产值有望呈几何增长,跻身国内第一方阵指日可待。”

  3年时间,从1家到98家,从0到300亿元。绍“芯”版图的迅速扩张,在于解决了“项目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人才从哪里来”等几个关键问题。

  走出去、请进来,下好“先手棋”。

  早在2017年下半年,绍兴便一次次赴全国重点城市考察、取经,加强对带动性、引领性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的盯引。近两年,绍兴又依托“绍兴周”等活动,赴成都、深圳、上海、西安、北京等大城市,广发“英雄帖”。绍兴还主动搭建平台,连续3年举办“集成电路产业高峰论坛”,不断将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导入绍兴,让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将目光投向绍兴、脚步迈向绍兴。

  出政策,建基金,给出“定心丸”。

  绍兴专门出台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专项政策双十一条,在设计研发、新品流片、IP采购、专利申请与授权、人才引进等几乎全环节给予补贴支持,对于企业实现销售突破、产值大幅增长等几乎每一次“进步”都进行奖励。绍兴还先后组建规模达75亿元的5个专项基金、100亿元的母基金,专项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重大项目。此举大大稳定了绍兴集成电路企业的“军心”。

  搭平台,育生态,聚起“朋友圈”。

  从谋划集成电路产业开始,绍兴就一直在精益求精为项目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构建研究平台上,签约复旦科技园绍兴创新中心,推动浙大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入驻运营;在完善公共配套上,引进虹桥国际学校、中芯国际学校,打造迪荡湖IC Park产业人才集聚区;在强化人才支撑上,推动绍兴文理学院微电子专业招生扩容,并成立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在绍兴技师学院新设微电子学院,积极对接多个院士团队……

  短短3年,绍兴滨海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引进一个、招来一批、联动一片”的良性循环,构建起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及应用的全产业链,和集研发设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圈。

  “这只是个开始。”上海中天传祺基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茂荣认为,从成长速度看,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列入浙江省“万亩千亿”平台实至名归,未来发展还可能远远超越“千亿”目标。来源: 绍兴日报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