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成都邀市民代表面对面共商 为大气污染防治“把脉开方”
2021-03-08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5262



  座谈会现场。

  3月5日下午,成都市环境监测大楼会议室内,一年一度的大气污染防治市民“面对面”座谈会拉开序幕。11名来自成都各行业的代表、特邀专家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围坐在一起,围绕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出现的新、老问题,从多元角度深入分析,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共同为大气污染防治“把脉开方”。

  “举行面对面座谈会,是成都在‘十三五’时期谋划部署、每年坚持的一项创新举措,目的就是当面沟通交流,把问题讲清楚、讲明白,一起商量对策,凝聚更大共识。”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表示。

  据了解,2020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优良率76.5%,主要污染物PM10、PM2.5浓度分别为64、41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5.9%、4.7%。对比基准年2015年,“十三五”时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增加38天,优的天数增加65天,优良率提高9.6个百分点。

  “近年来成都市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一旦出现重污染天气,最终途径还得靠天帮忙,如果天不帮忙,有没有精准的持续改善措施?减少排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但充电桩的安装问题怎么解决?洒水车到底有没有降尘效果?”座谈会现场,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方方率先抛出系列提问。

  “这是一个关于重污染天气应对,以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问题。”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刘智接过话筒作答。刘智介绍,为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近年来成都全力推进“铁腕治霾”、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同时,也持续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措施。比如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在保障城市功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以减排为目标,对工业企业和工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差异化管理。“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我们力争2021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和配套充电桩比例达到4:1;针对洒水车降尘,下一步将把部分措施再细化,共同落地落实。”




  市民代表、自然保护工作者巫嘉伟建议把生物多样性数据酌情加入大数据进行分析。

  除了提问,不少市民代表也给出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建议。自然保护工作者巫嘉伟长期关注成都生物多样性:“如果能够把生物多样性的数据酌情加入到大数据进行分析,不仅能让环境监测更有成都特色,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将成都本土的一些物种更多地留存下来。”




  市民代表、四川驼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车天发表示关注机动车减排问题。

  四川驼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车天发在成都生活了近60年,他更关注机动车减排问题:“目前成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排名全国第二位,其中高污染排放的老旧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非常大,能否一并把外地在蓉老旧车纳入淘汰或者限行管理,同时建议加大对脏车的治理。”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坦言,目前成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没有迈过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依旧处于爬坡过坎的吃劲阶段。总体上,之前的成效还不够稳定,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脆弱的,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旦稍微松劲,迈过这个槛的难度将会更大。

  “生态环境保护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宏观调控和精准治理缺一不可。”张军说,下一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的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座谈会尾声,张军对市民代表们所提的宝贵意见建议表示感谢,他透露,目前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正在组织编制全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惠民示范工程的工作计划也会逐年更新,“各位的好建议、金点子都将被充分吸收到其中。”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如何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加大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张军表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高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试点,以降碳为总抓手,加快健全“碳惠天府”机制,积极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农业投入结构深度调整、集成优化,从根本上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

  同时,持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以源头治理为重点,研究出台市级“三线一单”,开展PM2.5与臭氧协同精细控制,系统构建岷江、沱江生态廊道,着力整治噪声、油烟、工地扬尘等民生问题,加强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让成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景更美。(新华网李婷玉)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