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垃圾变废为宝:探访日本资源循环系统
2008-01-10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1375
日本在探索循环经济的路上已经走了30多年,形成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发展理念和消费习惯。当初,许多日本企业是为应付政府法规走上这条路的,现在,更多的企业选择超前于政府法规,把“绿色制造”当成企业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目标。人民网记者日前走进富士施乐亚太地区资源循环利用工厂,体会到了封闭式循环经济模式的奥妙。

  报废机器再生利用

  厂区坐落在泰国旅游城市帕塔亚,从喧闹的市区乘车出发,穿过一片片椰林,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位于郊外的工业区。生态工厂占地面积并不大,院子里供着泰国土地公公,看起来与普通工厂并没有什么不同。厂房里看不到浓烟,听不到机器轰鸣,报废的复印机称重之后,工人们精心地将其拆解、清洗,筛选出可再利用的零部件,通过修复、检验等工序,重新成为可利用的零部件,另一些则分解为原材料,转到其他工厂加工。一台复印机最终被彻底拆分成70个种类的组件和材料。技术人员开玩笑说,“我们的工厂看起来更像是肉类分解加工厂”。

  资产回收管理部总经理小堀介绍说,公司从1992年开始提出建设整合资源循环系统;1995年首次在日本推出了含有再利用零部件的产品;2000年在日本实现了报废复印机100%循环利用;2004年在这里建立了亚太地区资源循环系统,处理澳大利亚、菲律宾、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新加坡及泰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报废的复印机。当记者问到为何不包括中国大陆时,小堀回答说,中国是巨大的市场,发展最快的市场,因此富士施乐准备建立一个独立的资源循环系统,服务于整个中国市场。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倡导建设生态文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国工厂1月份就会开工生产,这座生态工厂的技术将更为成熟。

  整合资源强化循环

  富士施乐生态制造有限公司总裁高桥告诉记者,整合资源循环系统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逆制造,在开发和设计产品时,就要考虑怎样才能使产品使用后利于循环。比如对一些零部件预留备用口;对一些外部面板等耐磨部件,采取可拆解设计。对一些使用周期短、易磨损、具有独特性的部件,尽量采用使用周期长、耐磨、具有通用性的部件进行替代等;其次是封闭循环,除了记者亲眼看到的回收再利用过程,工厂还要借助信息化系统,把客户对零部件再利用的意见及时反馈给设计工程师,以便改进设计,提高新产品零部件的再利用性能;再次就是零排放,不断提高对使用过的零部件和产品材料的循环再利用率,2000年,仅设在日本的富士施乐资源循环系统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万吨,2007年减排量增加到3万吨。1997年有11.7%的机器需要填埋,2000年以后,无论是机器还是鼓粉组件,都达到了零填埋。

  盈利前景日趋看好

  环保企业初期干的总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富士施乐日本资源循环系统用了8年才实现盈利,泰国的亚太地区系统目前还只能达到收支持平,中国系统预计9年后才能收回成本。小堀透露,获得盈利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提高了零部件再利用率。另一方面,日本人基本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回收的产品都会规规矩矩的分类,节省了回收成本。在生态文明意识渐强的今天,循环经济盈利的前景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这项事业的意义在于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并使全世界的人们意识到:废弃产品不是垃圾,而是宝贵的资源。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