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7年已落下帷幕,中国经济增长有望创出新高预计达到11.4%,是连续第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但是,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和全球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中国,中国经济能否成为全球增长的新引擎?
2008年是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起始之年,在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经济结构即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否推动中国经济摆脱失衡的困扰,推动内需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通胀与顺差是2007年最为人关注的焦点,二者在2008年将有不同的走势。业内预计新的一年里中国将进入温和而持续的通胀周期,外贸顺差规模仍将很大,但顺差增速将显著回落。
目前,我国的内需不足是造成通胀与顺差过大的根源,而迈向科学发展观下的新内需时代,才是治本之道。科学发展观的两大支点赋予了国内需求以新的含义:
首先,新内需时代不仅能使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而且能使消费势能获得充分释放。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终将落实到消费,在劳动力要素价格重估下居民收入增长将会加速。
其次,新内需时代不仅以内需的数量和速度来拉动经济增长,还蕴含着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升和结构升级,而科学发展观的三大战略(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区域协调)正是其强大助推力。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扩大消费需求,使得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这有利于繁荣消费,与投资持续增长并不矛盾。
从正面来说,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将着力于推进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从而避免陷入“恶性自循环”的资源黑洞,实现可持续发展(详见相关链接)。通过这三大战略,能持续激发出投资的内在动力,使投资和经济发展将通过行业轮动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从反面来说,上世纪90年代初的投资热潮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最后演化为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比较上轮投资热潮和本轮投资高速增长时期(2003年至今)之后可以看出,本轮投资与上轮投资不同,不会如简单的周期论者所言出现投资大幅下滑的局面。
科学发展观:避免投资陷入“恶性自循环”良药
2000年之后,我国的重化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宏观经济表现出工业重化的趋势。长期以来,包括能源、交通、建筑、钢铁等在内的大部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已成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而在工业重化阶段,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因此以增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为目的的固定资产投资就获得了巨大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相关资源品和投资品的价格发生显著上涨。如在2002年以前,我国主要(重)工业品的增速都落后于GDP的增长。但在2002年之后,主要(重)工业品的增速都快于 GDP的增长,其中发电量和粗钢的增速尤其明显。
自2000年之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再次持续快速增长,但要避免投资陷入“恶性自循环”的窘境。为此,中国经济必然要经历一轮产业结构升级,而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有力地推动这一过程。
在科学发展观下,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区域协调三大战略将有助于突破投资“恶性自循环”的窘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三大战略,投资和经济发展将通过行业轮动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自主创新:有技术积累的行业首先获得发展机会
十七大报告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通过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避免投资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投资增长陷入过度投资的恶性自循环。
从行业来看,自主创新并不是IT行业的代名词,它还广泛发生于传统行业里面。从影响国民经济的程度来讲,传统行业里的自主创新更为关键。从2006年各个工业行业的(研发)经费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的统计中可以看出,IT行业的自主创新力度仍然最大,各类设备制造行业也排在前几位,钢铁、医药、化学、纺织等行业的自主创新程度也相对较高。
与常识相符的是,矿产开采和公用事业的R&D经费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排在最末。但是,煤炭洗选与开采业的这一比例在采掘业里最高,甚至还要高于食品、服装、家具等多个制造业。
专家指出,未来工业行业的自主创新将延续这一趋势。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领域,一直得到国家的鼓励,甚至是保护。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把装备制造业放在第一位。所以,装备制造业本身将有望凭着更好的自主创新,迎来又好又快的发展。
节能减排:推动产业整合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契机
自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不断重化以来,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逐渐加大。在资源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速度一直低于GDP增速,但2001年开始加速上升,到2003年能源消费总量更是增长了15.3%,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
2000年之后,我国的工业重化进程加快,使得资源环境压力陡然增大。在环境方面,也是从2000年之后,我国的污染情况逐渐恶化。
通过调研发现,节能减排的影响远在节能减排之外,即节能减排可以加速产业整合和结构升级。从微观上讲,节能减排主要寄希望于大企业,而众多“千家万户” 的小企业面临关停或转行。所以,行业集中度将提高、过度竞争的局面将有所缓和,这将提升大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的景气度。
从宏观上看,调整产业结构是节能减排的根本之法,而发展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自然而然就能实现节能减排。
另外,发展第三产业就意味着发展服务业。如在实体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金融业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节能减排的宏观含义在于,现代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景气度将会提升。而这两大行业本身就为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目前,业内对节能减排的推行力度保持乐观,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在于: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尤其是东部地区,节能减排阻力相对较小;决策者的观念和政策都着眼于积极推行节能减排;要素价格重估客观上推动着节能减排。
区域发展:工业与城市化进程的赶超战略
从战略上看,赶超战略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投资的主要力量,后发优势贯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之中。这既表现在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赶超上,也表现在中西部对东部地区的赶超上。
相对落后地区可以直接引用发达地区(国家)最先进的技术装备,缩短装备升级的时间,而落后的交通和住房状况也对投资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工业化会拉动对资本品和资源品的需求,新型工业化也需要装备升级。从近年的固定资产投资(FAI)结构来看,“设备购置”的增速整体上超过“建筑安装”。
当前,赶超战略突出地表现在投资的地区格局之上,中部地区的投资增速快于西部,而西部快于东部。
高投资是落后地区赶超发达地区“不一定最好”,但却是“见效最快”的发展方式。首先,中西部的外贸发展先天不足,居民消费也还属于“储蓄准备期”。而投资见效最快,如批几个大项目,一个地区的经济数字就上去了。其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落后于东部,这使得固定资产投资的空间较大。
从相关情况来看,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优化国土开发”的设想,很可能在近一两年落实到具体规划上,这集中体现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土开发方案。目前,包括国家发改委、国研中心、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和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都积极参与其中。不论结果如何,主题功能区的开发必然伴随着巨量的固定资产投资。
相关链接: 良性与恶性的“自循环”
“自循环”是指,在一定生产时期内,投资品行业或者重化工业会产生相互的需求,从而演变出一个不依赖于消费的自循环体系。比如,钢铁冶炼对电力供应产生需求,而发电需要电力设备,电力设备生产又需要钢铁。
“良性自循环”有利于各个行业充分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节省交易成本。但如果自循环过度发展,过于封闭,就容易沦为“恶性自循环”。如果固定资产投资脱离最终消费,在一定时间内表现为旺盛的投资需求,但这仅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不可能长期维持。
“恶性自循环”一般都建立在严重的结构失衡的基础之上,它的本质是资源的非均衡分配。在一定的时间里,非均衡分配资源和非均衡增长能够集中优势启动经济起飞,但随着时间推移,恶性自循环导致矛盾丛生,非均衡增长演变成为“扭曲增长”,最终导致经济滑坡甚至衰退。
“恶性自循环”产生的扭曲增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自循环的雪球越滚越大,客观上导致消费的滞后,并且过分依赖投资的增长最后往往使投资回报率降低,甚至发生全体亏损。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是资源和资金密集型的,建立在资源和资金价格扭曲的基础之上,否则该循环是难以为继的。尤其是,重化工业自循环的过度发展导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使得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第三,那些能组建出投资循环的地区则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不能进入这个循环的地区则增长相对较慢,所以自循环的过度发展容易衍生出地区差距的扩大。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
新内需时代:三大战略推进产业升级
2008-01-11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4225
- 下一篇: 浙江:加快建设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
- 上一篇: 黑龙江萝北成为全国最大的石墨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