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几年形势上看,温州工业总量规模与省内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区差距拉大,与台州、湖州等地区之间的距离正逐步缩小。从经济全球化视野观察,未来温州工业产品结构将受迫向更具需求弹性和高价值附加的方向发展;以中长期的视角着眼,温州工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两大挑战:面临外在于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压力,面临边缘于全球产销分工体系的压力
到本世纪初,温州已进入到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企业,确立了若干个具有优势地位的工业行业。从2007年温州工业经济指标分析,可以将温州工业发展的态势简要归纳如下:一是总量持续扩大,增长速度不快。2007年1-10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35.54亿元,同比增长幅度21.2%。从过去几年形势上看,温州工业总量规模与省内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区差距拉大,与台州、湖州等地区之间的距离正逐步缩小。二是结构调整加快,优化升级任务艰巨。截至2007年10月,温州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36.19:63.81,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比重。电气、皮革、塑料、机械和服装五大传统产业销售收入、总产值、增加值和利润占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5.96%、53.58%、54.51%和58.92%,主导地位明显。三是效益稳步提高,差距仍然存在。2007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200.28,同比高出10.6分。但产品销售率仅为96.02%,同比降了0.2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97.49%的平均水平,列全省第9位。四是出口稳定增长,规模效益有限。2007年1-10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531.58亿元,同比增长21.3%,略高于全省的20.7%的平均水平,但总量上仅为全省的8.2%。温州出口面临结构优化,市场转向的困难。
一、若干阶段性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在行业结构上,温州的几大传统产业优势比较明显。电气、皮革、塑料、机械和服装这几个主要工业部门产值占了整个工业产值1/2以上。行业结构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比重过高,装备工业发展落后,在产业价值链条中处于低端,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有限。虽然在空间布局上,温州形成了若干制造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比如市区的服装和鞋革、电子电器、汽摩配、泵阀、包装印刷,但集群内部的协作稳定性和层次有待提高。
技术水平。温州工业先天基础薄弱,尤其表现在产业技术上。工业化过程的技术困难依赖课题外包和技术引进(包括柔性技术人才援助)解决。长期以来,工业技术/工艺创新能力有限,特别是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外在表现为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另外,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偏少,2006年R&D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0.68%,仅为浙江省平均水平1.3%的1/2。2007年前三季度,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仅有1.98%,远低于同期浙江省平均水平3.15%。而高等教育薄弱,研究机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产业资本。温州融资途径发达,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外汇存贷款余额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民间资本充裕,筹集资金能力强,具有融资优势。这是温州工业得以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但是,引进外资部分相对不足,2007年前三季度新签协议项目金额同比下降了6.2%,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引进资金的规模,而在于温州可能因此而丧失引进那些代表管理、技术行业领先水平的跨国企业的进驻机会。这些企业的战略投资会产生巨大的关联产业影响,并可能加速地区产业结构性升级。
制度环境。在市场化程度方面,温州相对深入。有较成熟和充分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形成了较为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有着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创新成果、尊重产权私有的法制环境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产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市场体制优势。但是政府管理相对内向和封闭导,温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时滞和力度上的局限。
二、发展趋势展望
从经济全球化视野观察,未来温州工业发展要考虑国际分工的两大趋势:一是产品结构将受迫向更具需求弹性和高价值附加的方向发展。由于贸易全球化的强力推动,地区间贸易依存程度得到空前强化,内外市场一体化之下,只有市场成长性看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具备高附加价值的工业产品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对温州传统工业构成巨大压力。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将明显加快。后发地区将有很多的机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并借以调整自身工业产业结构,但跨国公司主导技术外协过程。温州要抓住国际技术进步加快、国际分工深化和制造业跨国移转的有利条件,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新兴高技术附加和价值附加制造业,借以推动温州工业内部结构升级。
以中长期的视角着眼,温州工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面临外在于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压力。温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两个三角洲经济区的边缘,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城市产业融合深度、广度和力度的加大,其产生的集聚效应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吸引温州关键产业要素北上,对温州吸引技术、积聚资本、留住人才等方面都将产生较直接地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温州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其它城市的路子。工业的发展需要借力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它对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二是面临边缘于全球产销分工体系的压力。温州长期囿于强调自我累积的农村工业化路径,使温州工业化过程陷于封闭循环,工业结构难以摆脱层次不高、规模偏小和布局分散的局限。这也使得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一边中国沿海其他地区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边温州工业却偏离以开放为主轴的成长轨迹而日渐边缘的困惑现象。规模甚小的FDI和工业出口也佐证了当下温州孤立于全球循环分工体系的尴尬。
展望未来温州工业产业的发展,笔者主张,从提高温州工业产业的开放性和竞争力出发,坚持以本地为中心发展高效的产业配置结构,加快工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和更为合理的产业区域结构;坚持推动温州工业进一步加快融入国际化,放大温州工业在全球制造价值链中的传统比较优势,实现若干工业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的提升,巩固温州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其阶段性工业产业政策重点包括:
--培育高增长新兴行业为重点,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根据温州工业产业发展的现有基础和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电子信息、通信、电气机械将是温州将来高增长的行业,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应尽可能向这些行业倾斜,策略上以技术引进落地生产为主。
--以功能和工艺创新为重点,提高(传统)工业附加价值。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温州工业产品的功能、质量和精度,改进传统工业过程的方式和效率。关键针对已形成较大市场份额的产品,着重通过附加价值的提升,改善单位产品获利能力,避开价格竞争,真正形成并巩固市场势力。
--坚持以实用技术吸收消化为重点,以现有合作为基础谋求跨国公司在温州实现技术外协。以掌握关键技术、核心为目标,构造技术创新体系,真正建立起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引进-研发体制。
--推进企业的联合为重点,优化工业企业组织结构。鼓励兼并,以资产、技术、产品为纽带。发展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以提升工业整体经济效益。
--以提高工业质量为重点,拓宽投资渠道。解决温州工业投资质量不高和增长速度不快的问题关键在于,通过建立适当的技术壁垒、环保壁垒和税收壁垒来形成筛选机制。重视引导来自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型跨国公司的资本进入温州。
--以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为重点,优化工业空间结构。在未来的工业产业发展中,温州应该也必须在浙东南和闽北地区成为经济地理中心。在工业产业服务功能上确立优势,尤其是要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体系,在信息、物流、金融和中介服务等方面在区域内形成辐射;加强外引内联,强调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争取在区域间的公共投资、产业布局、经济利益协调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度和实施等方面相互协调,以形成良好的区域内投资、政策和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