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的伟大祖国喜迎六十华诞。甲子兴邦,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六十年,更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中国人民由一穷二白转向共同富裕繁荣昌盛的六十年。
作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本市场数十载的成就为共和国的发展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沪深股市市值跃居全球第三,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法制建设取得质的突破,国际竞争力与时俱进。这些,都成为中国经济从“计划”成功转轨到“市场”道路上的重要标志,资本市场也必将在未来的大国竞争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六十年风雨兼程,中国经济发生了太多奇迹,资本市场就是其中耀眼的一笔。
回望历史似乎很简单,但在一个谈“资”色变的年代迈开步伐,从零开始,中国资本市场走出的每一步都需要巨大智慧和勇气。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正是有了先行者的乐观、勇气、智慧和努力,我们的资本市场方才突破思想的桎梏,带来财富的理想,勇闯市场难关,越过险滩迎来新的明天。
创建资本市场是了不起的成就
“我国资本市场数十年发展,最伟大的是下决心创建资本市场本身,这是了不起的成就。”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评价。我国资本市场数十年来的发展速度罕见,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风波,但总体而言发展平稳,极大地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为推进国企改制,为企业树立法人治理结构、培养股权文化等起到了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相继成立几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并发行国库券,尝试推出了股份制公司,1984年才有了新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直到1990年、1991年沪深交易所相继成立,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设立,新生的资本市场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华生回忆,资本市场是在各方面条件均非常缺乏的情况下作为试验起步的。当时,甚至连市场经济的框架都尚未建构,相关法规和准备更是欠缺。“当时的阻力非常之大,计划经济已经搞了几十年,不少经济学家对资本市场有很多争论和质疑,认为推出不适宜。当时小平同志决策拍板,提出在实践中学习,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制度决定。”
很难想象,正是这个从一出生起就充满争议的小小的资本市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上演了一场资本市场服务经济全局的精彩大戏。
20年走完两个世纪的路
伴随着经济腾飞,我国资本市场规模迅速壮大。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用“神速”来形容增长之快,我国资本市场外在规模和总量的扩张在20多年时间内走完了欧美国家两三百年的路程。
这一数量的扩张表现在市场规模、投资者人数、上市公司数值等方方面面。
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增强。截至2009年7月底,上市公司家数从零开始发展至1628家,沪深股市总市值23.57万亿元,流通市值11.67万亿元,市值全球排名跃居第三位。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