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市区穿越胶州湾海底隧道,出隧道口不远,便是西海岸经济新区的海洋设备制造基地,登高放眼,只见数十个巨大的龙门吊排列在海边,巨大的厂区内,有的场地在造船、有的场地在造海上石油平台,一片忙碌景象。据介绍,这个基地现在有北船重工、武船重工、海洋石油工程(青岛)等规模以上企业十多家,仅科研人员就有1300多人,许多技术和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周边还有配套企业500多家。
“这是典型的聚集效应,青岛聚焦蓝色经济,带来的是产业、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任振刚告诉记者,2012年,青岛市引进的10万各类人才中,蓝色经济人才占了三分之一;资本的聚集度更加凸显,上百家股权投资公司云集青岛,140个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额超过1100亿元,另外,青岛到荣成的城际轨道交通也已经开建,这些都成为青岛蓝色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采访时,记者体会到这些要素在微观层面的集聚带来的优势。“我们公司现有员工2000多人,但给企业配套和做项目的员工则有8000多人。”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峥嵘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主要生产海上石油平台、钻井船等产品,海上石油平台的作业水深一般都在200米,甚至要到400米以上的水深,“要把石油平台在数百米水深的海底固定住,对技术研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公司技术人员有300多名,都是从全国各地引进的。”据宋峥嵘介绍,人才和技术的集聚让企业拥有了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目前他们已在多个国际项目上中标,订单已经排到了2015年。
目前,山东省3万多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值,70%来自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物、海洋重工、造船、海洋化工、新能源等蓝色产业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