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深陷寒冬的背景下,国内钢企再次把目光投向海外。记者日前获悉,武钢将在位于西非的利比里亚建设并运营一家合资钢铁厂。业内认为,不同于上一次产能扩张时期的“出海”,此次钢企海外建厂目的是为国内过多的产能寻求到合适的“容身之所”,同时也为了节省铁矿原料运输人力、物力、金钱、时间的付出,降低物流成本,但钢企“出海”仍需要防范政治、法律、劳工、环保等风险。
据悉,这座钢铁厂将依托武钢此前在利比里亚开发的邦矿产能。利比里亚邦矿是武钢主导开发的第一座海外矿山,2013年7月投产,2014年2月开始向国内运回铁精矿。
事实上,武钢海外建厂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正在掀起一股海外建厂热潮。今年初,中国大型钢铁企业马钢集团、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与Ferrum Corp.公司就共同签署了哈萨克斯坦100万吨/年综合钢厂项目合资公司备忘录。
去年9月,河北钢铁集团与南非工业发展公司、中非发展基金达成合作,启动500万吨南非钢铁项目建设。
卓创钢铁分析师刘新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观察目前我国钢企海外建厂不难发现,主要为产能供不应求、铁矿石资源丰富、人力成本较低的地区,比如东南亚、非洲以及西亚国家。此种做法不仅可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也可以为企业节省人力、物力等多重成本。
数据显示,2014年粗钢产量为8.23亿吨,2014年中国粗钢产能约12.5亿吨,而2014年的钢铁需求量仅为7.02亿吨。
而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从2011年开始,钢价便急转直下,螺纹钢主力期货1601合约从最高5283元/吨,跌至如今的1826元/吨。据中钢协方面统计,今年上半年,纳入该协会统计范围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万亿元,同比下降17.9%;主营业务亏损216.8亿元。
“从最为直观的吨钢利润来看,高峰期能达到1000元左右。之后逐渐下滑到一公斤猪肉、一瓶矿泉水的水平。而到今年上半年,每吨钢利润一度只有0.43元,还不够买一支冰棍。”分析师于明静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产能过剩是钢企纷纷海外设厂的主要原因,供过于求的市场致使钢铁价格不断下行,成为亏损、盈利收窄的主要元凶。
虽然目前钢企纷纷海外建厂,但业内提醒钢铁企业“走出去”必须充分认识到将要面临的政治、法律、劳工、环保等风险。
事实上,我国钢企“走出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7年10月,国内最大的钢铁集团宝钢集团宣布和全球最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资在巴西东南部成立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但由于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各钢铁生产商大幅削减钢铁生产,宝钢集团取消了该项目,并对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进行了清算。又如,首钢曾收购一家秘鲁的铁矿石公司。然而,当地员工经常通过罢工来要求加薪和提高福利待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计划和成本开支。
“虽然目前铁矿石价格比较低,而且新兴市场劳动力廉价、环评标准低,但是整个全球钢铁市场还是供大于求,在这种背景下,海外建厂应该慎重,降低市场风险。” 林伯强说。
在行业专家看来,除市场风险外,海外投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风险,而中国钢企在这方面的经验积累还远远不够,“出海”成功的路仍然漫长。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