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电发电量已严重过剩,然而2015年中国煤电投资却在中央政府“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得以逆势投资大幅增长。
上述结论来自11月11日由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报告《2015年中国煤电逆势投资的后果》(下称《报告》)。
根据来自政府部门的公开信息整理,《报告》指出,在2015年1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国家环境保护部、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陆续公示了155个燃煤电厂项目的环评,其装机容量合计达123吉瓦,相当于每周有四个燃煤电厂闯过环保部门最后一道关得以开工建设。在去年同期,拿到环评批复的燃煤电厂项目装机容量合计只有48吉瓦。
而这,与今年火电等环评审批权下放不无关系。
2015年3月,环保部印发的《环境保护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5年本)》明确,火电站、热电站、炼铁炼钢、有色冶炼、国家高速公路、汽车、大型主题公园等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将改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审批。环保部此举被认为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审批效率的举措。
界面新闻曾报道,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比较高,它们的环评审批权下放,或将造成地方处于各自本位主义考虑而造成项目滥批。
2015年1-9月获批燃煤电厂分布图
然而此时,中国火电发电量已经严重过剩。报道指出,根据多家研究机构预测,我国煤炭消费峰值大多集中在45亿-48亿吨。目前全国现有煤矿产能40亿吨,在建煤矿在10亿吨以上,还有部分违规建设煤矿的产能,即使考虑今后一个时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全国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从供给方来看,中国的火电(主要为燃煤电厂为主)在过去的12个月里已增长约60吉瓦,约相当于100个大型燃煤电厂机组;从需求方来看,煤电发电量同比减少了2%。而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的火电厂发电设备的平均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了265小时,这意味着煤电的装机利用率减少了8%。
《报告》主笔、绿色和平全球煤炭项目资深主任Lauri Myllyvirta认为,燃煤电厂在2015年的大举扩张是地方政府投资决策、金融体系、电力市场三方信息错位及沉疴痼疾所导致的投资泡沫。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11月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
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主任赵昂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煤炭消费的减少,一是与目前的经济环境有关,二是与增加其它的可替代能源的发电有关。
“目前的大背景是煤电在减少,煤电装机大家也认为不应该再有很大的发展。”赵昂在采访中说。
根据《行动规划》,“十三五”时期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左右,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
业内甚至有专家提出,2017年起应停止新建任何煤电厂。
绿色和平担心,如果2015年煤电逆势投资的错误决策不能得到抑制和修正,将徒增中国温室气体减排6%的负担、增加15万个因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病例、加剧水资源矛盾、降低电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报告》指出,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更多的资金将会浪费在已注定淘汰的产业中,而不是助力中国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这与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努力背道而驰。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