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个签约项目中有23个项目已开工,35个产销对接合同均已开始履约,各县(市)区新谋划地企合作项目104个……随着洛阳市地企合作工作的深入推进,地企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地企合作成效日益显现。
10日召开的全市地企合作第三次会议,以“深化交流与对接合作,促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主题。会议集中签约项目36个,并发布了《洛阳市拟转化科研成果及企业技术需求项目推介信息目录》。下一步,我市将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协调服务,持续做好项目谋划和对接工作,加强督导考核,促进地企双方互动交流,在成果转化、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1 合作签约推动产业发展
10日的会议围绕“科研成果转化”集中签约项目36个,协议总金额69.6亿元。此外,收集到各县(市)区正在谋划的项目104个,合作方涉及15个县(市)区政府及部门、2个产业集聚区、15个高校及科研院所、78家企业,计划投资总金额306.3亿元。
其中,16个项目现场签约,包括洛阳华中铝业有限公司与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签订总投资18.9亿元的汽车轻量化关键零部件设计研发项目、洛阳奇瑞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总投资11亿元的产品研发项目、洛阳蓝思泰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签订总投资2亿元的复合材料及硅基新材料系列产品项目等。这些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将有力助推我市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推动我市经济创新转型发展。
会上,部分科研院所通过PPT推介可转化科研成果及可提供的科研服务。
——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该所在“十二五”期间有500余项新成果实现了转化应用。拟推广科研成果包括铁路桥梁减隔震支座、长效耐久涂料及涂装技术、低风速分散式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航空级小粒度海绵钛等。
——中航工业光电所。该所已建或在建43个专业实验室,成立了专门的军转民孵化中心。拟转化的科研成果包括智能机器人、电源、“龙之眼”系列吊舱、民用红外热像仪、民用激光器测距机、医疗电子设备等。
——河南科技大学。该校拥有各类学科4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可提供的科研服务领域包括耐磨材料、高端轴承、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智能技术与系统等。
2 发布需求信息实现沟通对接
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是地企合作的重要目标。
10日召开的地企合作会议,专门印发了《洛阳市拟转化科研成果及企业技术需求项目推介信息目录》,以推动我市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间展开富有成效的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
该目录主要包括拟转化成果信息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两部分内容。拟转化成果信息共收录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学、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等11个驻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各县(市)区大中型企业拟转化科研成果135项,涉及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14个产业领域。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共收录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北方永盛摩托车有限责任公司、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等37家企业技术需求信息60项,都是目前我市企业在生产、科研过程中遇到的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
此次发布的拟转化科技成果有四大特点:
一是成果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例如,中国一拖研发的LW系列无级变速拖拉机,改变了重型拖拉机产品完全依赖进口、无级变速等核心技术国内空白的状况。
二是成果已具备转让条件并有转化意愿。此次发布的科技成果成熟度比较高,均处于转化或待转化阶段。例如,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的脱油沥青干法造粒成套技术及颗粒沥青开发项目,试验生产线已建成并投用。
三是成果转化的市场前景看好。例如,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完成的碳纤维汽车零部件产业化项目,预计年产值可超20亿元。
四是成果转化的针对性较强。本次发布的转化成果项目,主要征集符合我市“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转化成果,目的是更好地对接各县(市)区确定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
3 多措并举推进地企合作
当前,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对接平台,在地企合作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好方法。
机制新。偃师市建立了地企高层互动会商机制,通过领导上门拜访、高层互动对接等形式,寻求合作发展机遇。涧西区先后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融合活动150余次,举办产学研军融合发展座谈会、“百千工程”对接会、科技特派员进企业等产学研融合专场活动50多次,成效明显。
载体新。高新区通过“人才+项目”模式,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引进,先后引进多个人才团队,探索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路。西工区依托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商务楼宇等资源优势,建立了机器人产业研发中心、众创空间、ITC孵化基地等院企科技合作平台,促进技术对接和成果转化。
政策新。新安县设立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奖励资金,全力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会议还确定了下一步我市地企合作工作重点。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地企高层互动会商、走访调研、信息交流、项目推进等工作机制,打通政府与企业、央(省)企与地方企业交流信息、共商合作、破解难题的绿色通道;要加强项目协调服务,通过联审联批、现场办公、项目例会等形式,及时协调解决地企合作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持续搞好项目谋划和对接,组织各县(市)区及产业集聚区围绕各自主导产业定位,再谋划一批地企合作项目,确保项目有序衔接;要加强督导考核,健全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地企合作工作年度考核办法。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