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点赞的国产大飞机C919、“神州”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等诸多重大科技成果以及国内外重大工程上,河钢产品得到广泛应用,河钢品牌闪耀光芒。强大的产品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背后,是河钢技术创新实力的迅速提升。
不能重复过去 要寻找价值链
“改变带来希望,改变创造未来,尤其对钢铁这个传统行业来说,一味地重复过去,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因此,我们必须主动求新、求变、求突破,在改变中寻求希望与未来。”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直击要义。
“无论河钢体量多大,面对市场的单元就是每条产线。河钢将没有单一的费用链条、供应链条、工序链条,必须都是价值链。在企业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成长性和顺势而为的能力,拥有了这种能力,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培养出自身的竞争力。”于勇说,机遇与挑战并行并进,河钢不断打开束缚企业发展的“心结”,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发现竞争的突破口,有力地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
从对客户的深刻解读到对产线的全新定位,从坚定高端路线不动摇到全产业链创效,一系列战略部署方向明确、全面推进,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迅速成为引领河钢前行的“航向标”。
打通市场与产线之间的“墙”
最近,33岁的在读博士祁健格外高兴,他所在团队开发的钒钛新产品接连成功下线交付客户。2017年,祁健所在的河钢承钢钒钛研究所与原来各自独立的钒钛事业部、钒钛营销中心,一并划入河钢承钢钒钛板块市场单元,实行“虚拟法人”模式运行。新体制使产销研人员成为“命运共同体”,一起闯市场、访客户,研发真正满足客户所需的新产品,研发速度和市场开拓力度明显提高。
“实施管理体制变革不仅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新环境、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集团历史定位和发展高度的需要。”于勇认为。
2017年,河钢瞄准客户端日益高端化、个性化、小微化定制需求与企业传统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加快由传统加大管理力度做法向关注制度设计转变,探索符合市场化的新路径,祁健及其团队就是体制变革的受益者。
河钢体制变革的核心是让产线真正成为聚焦市场和产品的价值创造中心,通过构建以产线市场单元为重心的扁平化管理架构和目标管理体系,彻底打通市场与产线之间的“墙”。
这是一项颠覆性的改变,深藏在车间和办公室的“大后方”,变成了直面市场的“前线”,一大批“沉睡”的资源回归到产线,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产线质量保障工程师、客户质量代表、“技术+”服务团队等,以产线为平台,产销研用高度协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快速响应市场提供了力支撑,河钢的技术力量如此地贴近了市场。
现在,体制变革已经使产线岗位成为河钢最体面、最受尊敬和最能发挥作用的平台。岁末年初,又有两名国外特钢专家受聘来到河钢石钢开展柔性技术指导。一年多来,河钢立足战略发展,已累计从国内外市场化引进人才110名、高端人才14名。
技术创新打造产业升级新支撑
去年,河钢作为供应商代表,受邀参加了“华龙一号”核电站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的核岛穹顶吊装仪式。集团研发生产的超宽高延伸率核电用钢,专门用于建造该机组核安全闸门,可以在飞机冲撞等极端情况下保证核电机组安全,研发的核岛级核电钢18MND5、16MND5等,结束了我国高级别核电用钢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集团整体装备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未来我们给社会贡献的不应该只是钢材,而应该是技术含量更高的钢铁材料。”于勇说,河钢未来更需要技术平台和研发力量的支撑。用技术创新引领和支撑企业发展,河钢以此作为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汇聚全球创新要素,与中科院、东北大学、昆士兰大学、西门子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端用户广泛开展创新合作、持续打造全球技术研发平台。2017年,河钢东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河钢集团—昆士兰大学可持续钢铁创新中心等一批联合研究中心、科技合作基地,为河钢提供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以共同创造和分享世界技术进步和创新理念的“头脑风暴”,加快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流。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