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6月4日电(记者冯维健)夏日太行山,绿意盎然。在河北涉县西达镇西达村后的山坡上,近千亩果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成片的核桃林已经开始挂果,偶有繁花点缀其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数年前这里还是西达石英砂岩矿的重点开采区。设备轰鸣作响、卡车川流不息、周围烟尘四起,日积月累中矿山被一步步“蚕食”。
作为矿业大省,河北的矿山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发展势头,由于长期的粗放开采,很多矿区存在生态破坏等问题,位于太行山区的西达岩矿就是如此。
2014年底,西达岩矿采矿权到期,粗放的露天采矿难以为继,矿山被关闭。但关门不是停业,而是转行创业再获新生。
矿山绿色转型,路在何方?当时网上一篇关于黑枣酿酒的论文引起了矿山负责人王慧林的注意。“黑枣本就是家乡的特产,守着这么一座宝库,何不转型做黑枣果酒?”
从外地购买原料,不仅成本高,长途运输还可能导致果品腐烂,影响果酒品质。于是,王慧林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在自己开采过的矿山上种植果树,发展经济的同时让矿山重披绿装。
“想要在废矿山上把树种活,这可比养崽还难。”有村民坦言。但和岩石打了十几年交道的王慧林,有一股韧劲儿。他扛起锄头,带领十几名矿工兄弟开沟换土、挥镐掘坑,做起了矿山的“美容师”。
“既然老路走不通,那就另辟蹊径,靠山养山,向绿水青山要发展。”王慧林说,几年前,他们还在矿区劈山搬石,开矿谋生,如今摇身一变开始种树,成了太行深山的播绿人。
第一批树苗成活后,一些村民看到机会,纷纷找到王慧林要加入他的团队一起绿化矿山。此后一年的时间里,十几辆翻斗车一日不停地拉土垫底,3台挖掘机和2辆铲车加速施工。山坡上,最浅的地方垫土1.5米,最深处超过3米。村民们用不懈的毅力将废弃矿山改造成沃野良田,最快时一周栽树1万棵。
企业转型的同时带动了农民致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企业定期收购农户自种的黑枣。王慧林说,以往每斤黑枣只卖1.5元,去年公司收购黑枣200多吨,每斤收购价2.6元,价格提高了70%。
记者沿盘山路驱车而上,只见半山腰处一座具有古典气息的展览大厅初具雏形。室内采用中西合璧的风格装修,地下酒窖气温恒定,青砖筑墙,别具一格。王慧林告诉记者,这里将作为酒庄文化的重要展示区向游客开放。
经过几年的发展,昔日支离破碎的矿山开始“美颜”,成了集生产、研发、销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明年,正在修建的234国道就要通到西达村口。王慧林正盘算着在酒庄附近修建几处凉亭和水榭,再建一座现代化停车场,在当地发展旅游业,让老矿山焕发新生机。
邯郸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齐静涛说,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开采、谁治理”原则,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亿元,启动95个有责任主体的关停取缔露天矿山治理工作,治理面积达1.17万亩,如今已全部完成。在此基础上,统筹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城乡发展、产业转型,既实现山体生态修复目标,又促进企业绿色转型,还增进了周边百姓的生态福祉。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