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6月19日电(记者姚玉洁、孙青、王默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完成得如何?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又走出了怎样的“中国路径”?第12届陆家嘴论坛期间,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要见证者、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
记者:就一个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而言,您认为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特征?对标这些尺度,上海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屠光绍:国际金融中心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发展与金融中心是相互作用的。金融中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一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当一个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需要金融中心。反过来,金融中心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区域或者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服务与支持作用也非常明显。
第二个特征是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之所以叫“中心”,就是因为它能够把各种金融资源集聚到一起并放射出去,而这种集聚和辐射释放的能力一定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第三个特征就是,国际金融中心在数量与质量、规模和效率之间是协调发展的。
第四个特征是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效互动的。回顾人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曾经某个发达的金融中心,因为失去了良好的金融生态,也随之丧失了金融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逐渐走向没落。
以上四个特征总结来看,分别对应到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实体经济、开放、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点。
如果从这四个特征的角度再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话,参照2009年国务院19号文的要求,站在2020年,我们可以说基本建成了当时所提出的战略目标。
回顾当年提出的“1+4+1”建设目标,“1”是指一个总体目标,也就是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4”是指四个体系,分别是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率的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类目齐全、国际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体系,以及涉及相对完善的金融法制法规体系。而最后一个“1”指的就是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这“1+4+1”建设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是切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的。从这个层面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到2020年,是基本实现了19号文提出的目标,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实现了超越。
很重要的一个参照就是今年3月份英国智库Z/Yen集团最新推出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海首次跻身国际金融中心第四位。因为评价指标设置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使得这个评价体系得到了全球广泛的重视与认可,所以他们对于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价,实际上也反映了国际上对上海的认可。
排名上升反映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水平的提升,但我一直认为,我们只是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参照此前的四个基本特征,上海还需要继续努力。2020年只是一个近期目标的完成,对标纽约、伦敦,我们还需要一个更长远的目标。
记者: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是在什么样的背景和思考下提出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屠光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想法提出其实已近30年了,但是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第一次把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并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其背后是国际、国内和上海这三个维度的共振需求。
首先从国际维度来看,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了全球的金融危机,折射出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进入新世纪之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但在旧有的全球经济格局中话语权缺失。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个矛盾就更加突出了。所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其实代表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金融市场里的一股新生力量,这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普遍的需求。
从国内的维度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我们已经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但是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之下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挑战。2008年之后,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一个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要有金融体系支撑,所以就需要通过改革开放来不断完善我们的金融体系,来更好地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作贡献。
第三个维度就是上海自身。上海也面临着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任务,需要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起到引领作用。一方面上海有很好的经济基础能够支撑和加快金融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金融中心建设又能够带动上海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
记者:作为新兴经济体,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路径上有哪些特点?
屠光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既不可能完全按照纽约、伦敦的路子走,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脱离国际金融市场基本的发展路径与特征。所以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要充分借鉴别人的经验,又要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具体来说,我觉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路径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是要靠改革开放“双轮驱动”。改革就是要破除很多不适应、不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旧的体制机制,而只有开放才能更好更多地利用国际金融资源。
第二是路径还需要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双擎引领”。市场是最基础的推动力量,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从一个地区性市场发展成全国性市场,再演变成全球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加上了政府的推动作用,使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变得更快。
第三个路径特点是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双翼发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先要依靠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用好科技手段。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如果把金融科技发展好了,也一定会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第四个路径特点是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着既要学习借鉴又要合作共赢的“双重任务”。相对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中心而言,上海有很多需要去借鉴学习的方面。另外,金融中心之间的合作也是全球金融合作和全球金融治理改善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记者:您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下一阶段需要从哪些方面改革攻坚?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和全球影响力?
屠光绍:金融中心、本币的国际地位、经济实力这三者之间其实是一个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调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一点就是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比如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许多制约和影响资本市场发挥功能的体制机制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完善。以注册制为例,这应该是中国资本市场里最核心、最基础的一项改革,它是解放资本市场生产力的一项基本制度改革,会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
第二点就是开放。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诸如金融服务业机构的开放,会对资本市场整体效率和能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开放还体现在对全球资源的配置上,比如资本市场是否有境外企业来上市,境外投资人能够多大程度和多大便利地参与我们资本市场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开放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三点是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科技不单是对于一个机构,它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来说,都会带来重要的革命。如何更好地运用金融科技来促进金融中心建设,特别是提高服务能级与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记者:近期科创板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讨论也十分热烈,您认为科创板接下来改革的重心在哪里?
屠光绍:科创板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太重要了。因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内容是金融市场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提升上海资本市场的核心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科创板和注册制就是其核心制度。
到目前为止,科创板已有超过110家企业上市。科创板不光服务于科创企业,更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变革提供了契机,为注册制推广打下了基础,极大地提升资本市场的活力,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注册制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注册制不能简单理解为放松要求,它改变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由过去的政府把关变为现在的市场把关;二是,注册制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狭义的注册环节,广义上说,它是一套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与生态,采用注册制改变了过去的资本生态。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