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西南线项目首条隧道顺利贯通。这条线路将极大缓解莫斯科中心城市的交通压力,推动本区域经济、文化交流,也标志着中国地铁技术方案、盾构设备和管理模式在国外整体实践再获佳绩。
记者齐慧、通讯员李琳佳报道:日前,由中国铁建自主研发生产的“波丽娜”号盾构机破土而出,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西南线项目首条隧道——斯拉夫世界站至秋列涅夫将军站右线隧道顺利贯通,中国地铁技术方案、盾构设备和管理模式在国外整体实践再获佳绩。
据悉,该项目位于连接科穆纳尔卡新城和莫斯科中心城市的科穆纳尔卡线上,是继中国铁建承建我国首个欧洲地铁工程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后,实现滚动发展的又一地铁项目,工程主要包括三站(秋列涅夫将军站、斯拉夫世界站、马梅里站)三区间及附属结构,线路总长约6.5公里,投资额约合人民币28亿元。这条地铁是连通莫斯科中心城市和科穆纳尔卡新城的重要辐射线路,建成后将与环线线路实现换乘,极大缓解莫斯科中心城市的交通压力,促进当地及周边地区人员流动,进一步推动本区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
据介绍,掘进采用的6.28米土压平衡盾构机,此前曾在莫斯科地铁西南段项目中成功贯穿极寒环境,使中国制造闪光“一带一路”。当时,5台盾构机以俄罗斯家喻户晓的热播剧《爸爸的女儿们》中5个女儿的名字命名,分别为波丽娜、玛利亚、达利亚、耶甫盖宁和加丽娜。根据盾构机真机1:16比例制作的盾构机模型还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向公众展出,在中俄都成了“网红”。进入2020年,盾构机“姐妹”带着功勋转战新战场。项目部不断优化管理办法,利用当地人才市场化特点,打造国际化项目团队,提升施工管理效率,创造了43天始发3台盾构机施工速度,各项指标领先全线。
斯拉夫世界站至秋列涅夫将军站右线隧道长826米,“波丽娜”号盾构机始发后,曲线下穿修建于1960年的双向10车道莫斯科环城公路。为保障当地百万人交通出行不受影响,中国铁建组织中俄专家多次研讨,制定了专项技术方案,并一次通过业主审批。项目设置11个监测点,安排专人24小时轮班值守监控,加强沉降观测,及时调整掘进各项参数,并对盾构司机与掘进班组实行严格技术交底。最终,历时33天实现了“零沉降”穿越莫斯科环城公路影响区域。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地铁技术方案逐渐被莫斯科地铁建筑行业接纳。该区间隧道掘进至接收井103米处,地层为软弱富水层,项目部采用混凝土箱体接收工艺,在西南段箱体实践基础上,优化改造整块“砂浆体”,有效止水且加固土体,保障了工期和接收安全,节约了施工成本,这是该工艺继莫斯科地铁西南段项目之后在莫斯科第二次运用。近期,莫斯科市市长索比亚宁在视察该项目时,对项目克服疫情影响稳步推进施工表示肯定。
在该区间隧道掘进期间,正是莫斯科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阶段,加大了在空气流通不畅的隧道内长时间工作感染风险。中国铁建结合莫斯科当地疫情防控要求,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同时调整人员组织模式,采用“中国盾构司机组织外籍盾构司机与外籍掘进班组”施工模式,增加俄籍盾构司机及掘进班组人员数量,增加排班作业频次,进一步减少员工在隧道内持续工作时间。此外,项目部定期发放防疫物资,实行进出场工人体温检测登记制度,严格控制聚集性作业人员,使中俄籍员工生命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加快施工进度,项目部与作业班组签订了“盾构施工激励方案”和安全责任书,设定每班掘进基数,奖优惩怠、当天兑现,最终在工期压缩情况下如期完成隧道掘进目标。同时,项目部坚持循环作业,土方开挖、钢支撑架设和盾构施工同步推进,组建多国人员联合掘进队,有效规避了劳务人员受疫情影响无法进场问题,保持生产进度,如期完成盾构机吊装及下井调试等节点目标,仅用3个月便完成了首块顶板浇筑,以中国速度领跑全线。
如今,项目部掘进施工由中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多国人员共同开展,“联合部队”经过磨合,工效已远超当地。在莫斯科疫情严峻形势下,为当地增加了300多个就业岗位。(来源: 经济日报 齐慧)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