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港城宁波。行走在公园绿地,到处都是流水悠悠、碧波荡漾,芦苇婆娑、白鹭翩飞。今年是宁波市基本建成“污水零直排区”的收官之年,全市正在努力推进实现水环境从治标向治本、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巩固提升治水成果。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对开”。宁波以治水为牵引,加快推进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从河道治理、截污纳管到综合性的生态治水、海绵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宁波找到了一个“生态+文化”的治水新公式,让城市尽情“深呼吸”。
抢抓进度
推进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2016年,宁波在全省率先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市民有了直观感受,家门口的河水变清变绿了,推门而出,昔日扑鼻的臭味没有了。截至目前,宁波全市近170个乡镇(街道)污水告别“跑冒滴漏”,实现“截污纳管”。
根据全面创建“污水零直排区”目标,至2020年底全域实现“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许可、村庄全治理和沿河排口晴天无排水、地表水环境功能达标率100%、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目标,基本建成“污水零直排区”。截至2019年底累计安排项目3064个,累计投入约400亿元。
今年,宁波抢时间、抓进度,根据“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确保年度任务完成。2020年全市共有16个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开展“污水零直排区” 创建,截至9月底,已完成投资额2.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89%。30个镇(街道)零直排区建设已开工,完成投资10.22亿元。全市已累计开展市级“污水零直排区”乡镇(街道、园区)170个,生活小区零直排754个,总投入约400亿元。
鄞州区连续三年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该区系统制定涵盖住宅小区、市政雨污管网、“六小行业”、工业企业、菜场、酒店和机关单位等全域治理标准手册,并制定《城区雨污水管网提升五年行动(2019~2023)》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大投入、大整治”破解基础设施短板,治理污染顽疾。
与此同时,该区围绕管网建设、小区改造、街区整治、农村治理等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实现区、镇、村三级污水管网,城区、城镇、农村三级生活小区,工业、农业、餐饮服务业各领域建设项目政策全覆盖,资金全保障。近三年,鄞州区累计实施治水工程项目800余个,投入治理资金近40亿元,基本实现全域污水管网和农村污水治理全覆盖,累计整治雨污混排住宅小区近100个,整治餐饮店铺1000余家、洗车店铺100余家、菜市场35个,排查整治垃圾桶清洗点位100余个,全域开展工业企业污水零直排改造。
海曙区同样全面发力,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对照“四张清单”倒排时间,按照“属地负责、难易结合”要求,全域开展污水管网铺设、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企事业单位截污纳管等工作,确保完成4个镇、街道和2个工业园区的年度创建工作以及13个镇(乡)、街道的“污水零直排区”复验工作。今年共安排建设提升行动计划项目57个,总投资2.85亿元。同时,海曙区引进无动力厌氧生物滤池处理装置,对餐饮业废水中的油脂进行集中处理,中心商业街区已实现安装全覆盖,确保从源头上分离油污。采用先进的LJC处理技术,解决以往隔油池清理不及时、排污管道堵塞等难题,同时安排专业养护单位进行定期维护,每两周对除渣装置彻底清理一次,确保出水符合排水标准。
科技赋能
构建数字化管理体系
以建立“一图、一平台、智慧+”信息化系统为内容,优化河(湖)长制业务管理系统,新建河湖长履职评估和量化考核系统、公众护水“绿水币”管理系统、涉河湖问题流转处置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河(湖)长制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建立健全覆盖全市水网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布点276个自动监测点位,实现对该市水质状况连续、自动监测与实时评价。
在北仑,该区探索治水领域管理模式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无人船、智慧监测平台及天眼抓拍设备等科技手段,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治水“云管家”。
北仑治水部门启用智能无人监测船“试水”巡查,船只融合了船舶、通信、定位、水质分析等技术,船身搭载的参数监测仪可自动监测COD、氨氮等水体情况,并利用5G传输模块,将采集的数据实时反馈到电脑端,弥补传统河道巡查的短板,已累计出动无人船4次,测量数据100多组,实时掌握水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科学治水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该区运用监控平台实现企业废水管理。针对工业企业集聚程度高的区域特点,运用企业排放废水智能监控平台,实现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智能管理。通过数据智能监控,实时监测工业企业排放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PH、流量、氮氧等污染源排放数据,做到全天候动态管理。目前,该区已在84家企业167个点位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联网,实现对重点监管企业全覆盖,今年累计查处工业企业不达标排水案件1起,处罚8万元。
针对餐饮污水偷排行为主要集中在夜间、随机性强、查处难等特点,结合群众投诉和巡查情况分析,该区引进高清移动“布控球”监控设备,用于智能监控餐饮企业门前道路的雨水篦子和雨水井,实时发现偷倒油污、餐厨垃圾等行为,帮助固定证据链,在餐饮集中区域累积安装“布控球”6个,通过“布控球”抓拍并处理餐饮偷排案件8起,合计罚款6.5万元。
在宁波治水工作中,科技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曙区在国内首次建立全湖净化活水系统,将水中的磷、悬浮颗粒、藻类等杂质混凝沉淀,实现可循环净化。该系统净化流量达到1.6万立方米/天,平均净化约每20天/次。同时设立3个智能化水质监测点和15个监控点实时远程监控,根据分析结果调控净化活水系统。
此外,海曙区还引进李泽湘教授团队研发的环保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加入传感器、控制器、云计算三大新技术,实现设备智能化、运营智慧化,经处理,污水的氨氮浓度可由每升59毫克降低到每升0.582毫克。目前项目首个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投用后可满足1399户约3000多名居民生活污水处理的需求。引进新能源漂浮物高效智能清理船和5G无人船用于水质监测与水面保洁,有效弥补人工在检测、巡查、采样和搜救上的局限。
联防联控
设置构建河长圈体系
在宁波,全市建立市级河湖长圈32个(纳入92条县级支流),县级河湖长圈150个,乡镇级河湖长圈517个,并对圈内的7620个河湖段实行“一河一编码”管理。“宁波市在双总河长+四级树状河湖长体系的基础上,按照流域统一管理与分级分片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县级河道为骨干,把支流纳入干流统一管理,构建流域化‘河湖圈’组织体系。”宁波市五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宁波还编制《宁波市河(湖)长制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河湖长履职要求,特别是对河湖长、河湖长联系部门、河长制工作机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按分层分级的目标管理模式进行了细化。
结合河(湖)长制工作实际,宁波对河(湖)长制联防联控、联络协调、巡查和事件处置、变更和交接、信息报送、督查检查、述职和考核办法等12项制度进行了全面制定和完善。
河长制重在河长治,既要见人见名,更要见行动见实效。为此,宁波已经开始编制新一轮“一河(湖)一策”,围绕河(湖)长制的六大任务,按照问题和目标导向,在动态排查梳理的基础上,以市级、县级河湖圈为单位编制“一河(湖)一策”,制定分年度治理方案和重点项目计划,作为河道治理的纲领性文件逐年实施。
进一步明确市、县级河湖圈中各级河湖长工作职责,实施河湖流域联防联控,通过干流管分片,分片管支流,推进河湖圈内联合巡查、联合监测、联合保洁、联合治理和联合执法,实行一体化管理、治理和保护。
宁波还制定了县、乡两级河湖长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实施日常履职、组织督导、绩效评估、联防联控、公众参与、负面清单等六个方面的量化履职评价,并对河湖水质、水量水位、岸线管理、划界工作等方面开展河湖健康评价。
宁波还强化信息辅助,着力提升“五水共治”智慧+的管理水平。“我们正加快构建一图显示、一平台管理体系,提档升级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将7220条河道、19个湖泊、406座水库、5万个排污(水)口、120个水质监测断面和近1.2万块公示牌的空间数据全部在平台上‘一张图’中标识。”该负责人说,结合基层治理四平台融合工作,宁波对村级河湖长信息进行大规模核查,村级河段基础数据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通过信息管理平台,精准实现对各级河湖长的指挥、协调、督促、预警、考核,通过自动发送提醒短信,推送问题线索和工作要求,上线“河湖长圈”实时交流功能,督促各级河湖长按要求巡河并及时解决各类问题。( 来源: 浙江日报 应磊 梅灵)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