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全面接轨沪苏浙的“桥头堡”,马鞍山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聚焦开放合作,推动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促进生产要素融通融合,深化跨区域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与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跃“马”扬鞭。
建设省际毗邻发展先行区 产业协同谋共赢
博望区位于马鞍山最东部,地处宁马邻界地区,紧邻南京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距离南京禄口机场18公里,南京南站40公里,与南京和马鞍山中心城区分别距离52公里与33公里。打造一体化战略规划研究面积566平方公里、博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53.8平方公里、江宁-博望一体化示范区核心区域30平方公里。
马鞍山博望区与南京江宁区实行共建共管,通过共同赋能,让入园企业享受两区最优支持政策;协同服务,设立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发展服务中心,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核无边,以宁博创智谷为核心,结合开发时序,推进更大范围合作。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建设省际毗邻发展先行区,立足产业基础,聚力产业链升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数控机床产业链为核心,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精密零部件及刃模具。寻求错位优势,重点聚焦大潜力领域,引入“三新产业”。
“目前在江宁-博望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艾瑞森涂层项目首台设备已经下线,博商创道产业园项目已招引落户南京企业16家;乔崴进多轴加工中心、南京腾亚精密工具、5G数字产业园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苏州大学未来创新研究院、上海电气高端医疗装备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推进。”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博望指挥部副指挥长张琴琴说道。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芯片检测 赵立荣 摄
宁和换乘中心站 构建宁和交通网
宁和公交换乘中心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江湾新城东侧,总用地面积为98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二十余辆公交车,另有检修台、检修车棚等。总建筑面积为280平方米,含单层办公用房和传达室各一栋,另外还设置了旅客接待中心等设施。
宁和公交换乘中心自2020年9月1日投入运营后,101路(和县至乌江)现改名为“和县至宁和公交换乘中心”,新增宁和公交换乘中心站,目前投入15台,日发班80余趟次,发班间隔20分钟,月客流量增加约3500人次。201路(香泉至乌江)现改名为“香泉至宁和公交换乘中心”,新增乌江中学、乌江镇政府、宁和公交换乘中心站,目前投入8台车,日发班50余趟次,发班间隔30分钟,月客流量增加约3000人次。更好地实现了与浦口区513(乌江客运站—雨花台南大门)、612路(乌江客运站一江浦客运站)、413路(乌江客运站一石桥客运站)等公交的零换乘,极大的方便了和县和南京两地人员交流,加快和县融入南京都市圈,更好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
据悉,“十三五”期间,马鞍山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和南京、合肥都市圈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初步构建,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宁和换乘公交部分线路 王昕兰 摄
积极对标江宁区,补齐博望教育短板
马鞍山市博望区积极对标江宁乃至长三角地区,以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标准,奋力推进宁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教育先行工作。在宁博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对接江宁区,共同谋求和推动教育一体化工作。
2020年8月28日,马鞍山市博望区成功引进江宁优质教育资源——南京市百家湖小学,与丹阳中心学校正式签约、挂牌合作办学。分校从平移“百家湖小学”办学经验成果入手,深度融入“百小”,谋求和推动两校资源共享、队伍共建、项目共谋、特色共创,以实现两校办学真正一体化,努力把分校打造成省际毗邻区域的示范学校,以引领全区学校教育品质提升。
马鞍山市博望区紧密对接南京市江宁区推进教育全面合作,对标江宁区教育工作先进做法和经验成果,从目标任务、工作举措、政策保障、责任时效等方面研究出台系列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性文件和实施路线图、工作计划表,全力补齐博望区教育现实短板。以百家湖小学博望分校挂牌为起点和契机,紧密对接江宁区教育局,共同研究制定系列政策、建立有效机制,导入江宁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两区教育全面合作。务实融入江宁区形成一体化教育格局,主动融入江宁区教育系统,在学校班子建设、师资培养管理、教学管理标准、德育创新举措、校园特色创建、教学综合保障等层面上的工作平移复制江宁区名校经验成果,谋求两区教育工作同步、同频、同化,真正形成教育一体化格局,着力提升宁博跨界一体化示范区教育发展水平。
百家湖小学学生正在用餐 王昕兰 摄
马鞍山市博望区在规划编制方面,与江宁区共同委托中规院上海分院编制规则,分别牵头战略规划、协调发展规划及核心区建设规划;在产业协同方面,两区共同招商,引进项目,合资成立项目公司推进宁博创智谷项目建设;公共服务方面,开展水务一体化合作,完成主管网碰撞,实现共饮“一江水”,与南京百家湖小学合作办学,与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跨界医联体;在基础设施方面,“打通断头路,开通外环线,畅通微循环”,全面完善高铁、高速、骨干路网,形成与南京半小时交通圈;在生态环保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协同开展生态联防联治、防汛抗洪工作;在社会治理方面,共享信息,相互配合,合作开展各项社会治理工作,签订城市管理一体化联动协议。(唐杨 王昕兰)
来源: 新华网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