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理解传统的维度,不同维度下理解艺术和创作聚焦的对象也不尽相同。许多传统中国画家在1949年之后上海建设的热潮中,努力把传统笔墨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相结合,成就了中国画的新表现主题。
图说:展览作品 主办方供图
正在上海中国画院进行的《申江水暖——上海中国画院藏社会主义建设主题作品展》中,会发现朱梅邨、陆俨少、谢之光、贺天健、应野平等等在当时颇有知名度的画家都做过改革探索和尝试,从而确立了一整套社会主义美术的新视觉符号,成为20世纪50至60年代主题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何将工厂、起重机等新兴现代工业符号融于传统国画之中?《上海港》是画师陆俨少1966年创作的作品,画面中大型货轮停靠在繁忙的上海港码头上,车流穿梭不息地运输货物,轮船烟囱蒸腾出的烟气飘耸入云,远处黄浦江畔鳞次栉比的外滩建筑在云水之间若隐若现。钢铁货轮、城市楼房、马路汽车的线性结构和朦胧缥缈的烟气、云水形成了对比。画师抓住了这一生动的瞬间,用画笔记录下了港口繁忙的景象。朱梅邨的《抢修炉子快出钢》《和火箭比速度》以及张雪父的《为钢而战》同为考察上钢一厂时所创作,与创作传统山水不同,尤其在色彩运用上,钢铁厂极具代表性的红色分外突出,表现了工人热火朝天大炼钢铁的场面,时代特色非常鲜明。
以传统笔墨表现当代生活及建筑的题材也是传统笔墨在这个时期的大胆尝试。1959年,朱屺瞻写生采风时,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滩、南京路、人民公园的变化为主题创作了《上海图书馆与博物馆》。画面描绘的是位于南京西路的上海图书馆原址。笔墨平淡天真,一派安然祥和的景象,画面前景右侧,湖畔有一排杨柳,杨柳周围是些许游人,中景处有一长亭,里面热热闹闹,长亭后面是原上海图书馆及远处的建筑,朱屺瞻将当时的上海图书馆建筑的外观刻画的尤为仔细,远处的建筑则在云气间若有若无,这种虚化的处理将画面拓延得更加渺远,前景及中景的细致刻画和远处的简略表现形成对比,表现手法体现了艺术家高超的国画写生技术,笔画间也蕴含了对社会主义城市新面貌的热爱。
以画月份牌扬名的谢之光,所画的《东方红号客船》结合了中国山水与西方风景画,他将描绘重点放在客船、起重机及其周围的船只上,以线条为主,采用粗细均匀的线条勾勒船只、机器设备细节,并用赭石、石青、石绿、花青等色淡淡晕染,客船上挂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等红色条幅,客船下彩旗飘扬。
人民建设新中国、创造新生活的热情感染和鼓舞着画家们,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丰富着中国画创作题材和创作手法。画家们对传统中国绘画融入现代符号的艺术探索,也表达出他们对那个时代的关注与思考。在纸上,他们把当时上海建设的场景一一展现,用画传统山水人物的笔墨记录时代,体现的则是昂扬向上的精神、对艺术不断探索改革的勇气。这些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画佳作是画家们的倾力之作,也成为了美术史上一个瞩目的音符。(徐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