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沿途都是景
滨河自行车道沿汾河东西两侧设置,北起上兰村的汾河漫水桥,南至迎宾桥以南2公里处,东西全长75公里。4月21日9时,记者来到了位于滨河东路的南内环桥以北处,经过施工人员的紧张作业,这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已基本施工完毕,绝大部分路面都已铺上了红色陶瓷颗粒。这样的路面,可以防滑耐磨,同时也增加了路面的美观度。向北望去,整个路面看起来犹如一条红色丝带,向远处铺展开来。
向北走,能感受到路面有了一点坡度,但整体仍比较平缓,对于骑行人来说并不费力。
很快,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高架桥上。中交一公局三公司承担着滨河自行车道二标段施工,其项目副经理黄鑫介绍,这是迎泽桥——南内环桥连续高架桥,再往北,还有一座漪汾桥——迎泽桥连续高架桥。
记者注意到,由于从平路到高架桥的沿途均为缓坡,路面高度一点一点提升,若不是以旁边的滨河东路作为参照,看着平行的车流逐渐到了侧下方,很容易忽视路面的高低变化。所以,启用后对于骑行人来说,基本上是感受不到明显坡度的,丝毫不会影响骑行的舒适度。
推车上桥不费劲
记者注意到,汾河两岸的滨河自行车道均位于滨河东、西路与汾河水道之间。以东岸为例,滨河自行车道的西侧为碧波荡漾的汾河水,东侧为车辆川流不息的滨河东路。市民若要从滨河东路的东侧非机动车道前往滨河自行车道,需要借助人行天桥。目前,沿途的各个人行天桥,均与滨河自行车道实现了互联互通。
而对于骑行人来说,还有一个顾虑:推着车子如何上人行天桥?记者现场采访得知,这一点完全不必担心,因为滨河自行车道从细节上体现出了设计方、建设者的用心之处,也让将来的骑行省了不少力气。
滨河东、西路上的人行天桥本是为了方便市民进入汾河景区而建设的,而如今,人行天桥连接了滨河自行车道的上跨高架桥。在人行天桥的入口台阶上,专门安装了自行车助力推行系统。
市民在上台阶时,只需将自行车车轮推进到轨道位置,运行中的动力设备就能够将自行车由下向上运输上去。反之,下行方向台阶上的助力装置则设置了阻尼系统,市民在推车下人行天桥时,即便没有刹车,自行车也是缓慢下行,从而确保安全。另外,为了照顾大部分市民的推行习惯,整套系统全部安装在了台阶右侧,非常人性化。
记者了解到,我市滨河自行车道沿线的各个天桥处共安装助力推行系统52套,将为进入汾河景区骑行的广大市民带来更大的便利。
驻车远眺好风景
记者站在迎泽桥——南内环桥连续高架桥上,极目远眺,西侧汾河景区的美景尽收眼底。桥上,仍有施工人员在忙碌,正在对一处观景平台进行收尾作业。观景平台设计别致,顶棚宛如云朵,可以在夏季为驻车休憩的骑行人遮阳挡雨。这样的观景平台,滨河自行车专用道沿线共设有11个。
高架桥的两侧配以镂空树枝造型的奶白色防护栏,1.4米高的防护栏可以确保骑行人的安全。宽度为5米的桥面上,与平路一样采用了提升安全性能的彩色涂层,一条专用道静静镶嵌于汾河岸边,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据悉,滨河自行车道东西全长中,道路67公里,高架桥8公里,一级出入口16个,二级出入口14个。考虑到夜间骑行的需求,东、西两岸还安装了路灯、线条灯,其中仅路灯就达877盏。滨河自行车专用道是我市着眼“体育山西、健康山西、幸福山西”建设,秉承“路在景中、景在路中、路景一体”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完善城市“慢行系统”而推进的一项重点工程。下个月投用后,市民可骑着单车尽享别样的绿色生活。来源:太原晚报记者李涛通讯员侯明杰文/摄
标签:
太原滨河自行车道
(免费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本网站转载于网络的资讯内容及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更正。若未声明,则视为默许。由此而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本网站所转载的资讯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4、如有问题可联系导航网编辑部,电话:010-88376188,电子邮件:bianjibu@okcis.cn)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