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软”技术革新“硬”制造——湖南工程机械行业智能化转型一线见闻
2023-01-10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3682
   新华社长沙1月6日电题:“软”技术革新“硬”制作——湖南工程机械行业智能化转型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余春生

在位于湖南长沙的中联才智工业城土方机械园备料车间内,智能切割机正赶紧作业,激光与钢板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展现着工程机械行业的“硬核”气质,而这背面有一股智能化的力量尤为引人瞩目。

近年来,在工程机械制作大省湖南,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智能化转型,用“软”技术加速“硬”制作的革新,让人们印象中笨重的工程机械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是中联才智工业城土方机械园的装配车间。(受访者供图)

“备料是工程机械出产的第一环节,资料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出产成本。”中联重科智能制作中心负责人奉华说,工程机械零件品种多样,如何对每一块钢板合理切割、削减资料浪费是关键。为此,中联重科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开始研制相关算法技术。2022年,中联重科自主研制的超级排料人工智能算法正式投入使用。

“曾经一块钢板或许只是用于一个出产计划的零件出产,现在依托算法能够完成‘一板多用’,做到出产计划和资料利用率的最佳平衡。”奉华告知记者,在计划排产时,算法会自动分析客户计划需求所对应的钢板的最优规格和数量,将多客户、多机型的出产计划进行合理排产,提高出产效能。

据了解,中联重科通过研制超级排料人工智能算法等多项智能制作技术,完成了资料利用率比同行业平均水平提高15%、年节约成本20%以上、年削减碳排放逾6万吨的效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工程机械行业做智能化的难度在于其产品是“多品种、小批量”的。针对这一难题,三一重工深入挖掘海量数据资源的价值,为增强产线柔性化供给支撑。

走进三一重工长沙园区的18号工厂,只见机械臂不停挥舞,AGV小车装载着物料在产线和立库之间灵敏移动,这离不开“工厂大脑”的全程智能调度。

这是三一重工长沙园区的18号工厂里的AGV小车(智能搬运机器人)。新华社记者余春生摄

遍及工厂的1540个传感器和200台全联网机器人每天发生超过30TB的大数据,让工厂的出产状况具象化。后台依据这些数据对各个出产环节施行智能化管理,完成了“一张钢板进,一台泵车出”。目前,三一重工长沙园区的18号工厂可出产的机型多达263种。

智能化的数据系统不只连接着出产端,还对接着设备端。记者在三一重工长沙园区的18号工厂看到,基于全国近90万台工程机械设备运行数据形成的挖掘机指数、油耗趋势等信息一目了然地显示在这里的数据管理渠道上。

据介绍,依托于安装在工程机械设备上的传感器,设备运转数据能实时传输到三一重工的工业互联网渠道,为其产品的规划、制作、售后等环节供给数据参阅。“以设备油耗数据为例,如果检测到设备油耗数据过高,咱们会提醒客户调整设备作业模式,削减油料消耗。”三一重工智能制作总部副总监刘岩说。

记者造访发现,老练的智能制作系统也助力我国工程机械顺利“出海”。2022年8月15日,三一重工印尼“灯塔工厂”出产的首台SY215CKD挖掘机下线,标志着这座“灯塔工厂”正式建成投产。

刘岩告知记者,近段时刻以来,三一重工的海外销售量增加迅速。在海外布局工厂,便于进一步下降出产成本、扩大海外市场。依托自主研制的数字化工业软件系统,三一重工印尼“灯塔工厂”与国内的三一全球出产管控中心进行实时数据互联,能够长途协作出产,并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智能制作标准复制到海外,提高当地的工业制作水平。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