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一带一路”向西走,黎巴嫩街头。在这个阿拉伯语系的国家,施云龙一次次被“你好”的问候语感动。
施云龙是中铁装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是盾构机“l a”(丽雅)也即“中铁237号”的“监护人”。
黎巴嫩当地时间5月5日中午12时,伴随着人群的欢呼,黎巴嫩贝鲁特引水工程3号隧洞最后一片岩块轰然碎落,“中铁237号”成功完成隧道洞穿的阶段性任务。
作为项目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施云龙难掩内心的激动。2016年6月,漂流过海2个多月,“中铁237号”从娘家中铁装备来到黎巴嫩。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戈壁滩,当地居民用水大多是桶装水。”施云龙说,为了解决贝鲁特的饮水问题,黎巴嫩决定从贝鲁特南部31公里的一个山区水库建设引水工程。其中,引水工程的22公里需要穿山打洞。由于工程是解决首都贝鲁特市的用水问题,黎巴嫩政府项目业主尤为重视,他们为“中铁237号”取名“l a”(丽雅),寓意慷慨、正直、开放。
目前,黎巴嫩贝鲁特引水项目3号隧道已洞穿,预计到2019年,整个引水隧洞项目可投入使用,将基本解决贝鲁特用水问题,总计约160万人口将从中受益,告别桶装水历史。
隧洞贯通现场,黎巴嫩大贝鲁特供水项目业主监理总监Philip·Nassar难抑内心激动:“项目建好以后,可以把远方水库的水引到市里,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
在黎巴嫩,施云龙深刻感受到“一带一路”提出以来沿线国家的变化。除了经济交流,黎巴嫩还建设有孔子学院,中文在当地是一种时髦的“外语”,一些孩子们会专门和中国人对话,提高语言水平。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