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准备坐地铁出发,就可以用“Metro大都会”App查看下一班列车还有几分钟到站,提前在手机上了解不同车厢的拥挤度和温度,走进地铁车站可以扫码过闸,在电子大屏上查询车站信息,与服务机器人互动问答……“智慧地铁”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在每一个车站和每一辆地铁里。
昨天,申通地铁集团向媒体展示了最新的“智慧地铁”理念。“我们采用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全息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能力,打造建设、运维、服务等资源智慧配置、业务智能联动的地铁运输及服务系统。”申通地铁集团技术中心总工程师王大庆说。
探秘上海地铁“大脑”
总运营里程705公里,上海地铁是目前全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9号线最小发车时间间隔115秒,为国内发车间隔最短的城市轨交;常态日运营时间达18小时42分,周末延长后达20小时,为国内日运营时间最长的城市轨交……上海现有17条轨交线路。从点到线,从线到网,各种关于地铁的海量数据和信息最终汇聚到上海地铁的“大脑”——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指挥调度中心。
“以往,每条线路的运营管理都相对独立,有各自的控制中心,线路间的协调需要依靠人工指令。但随着城市发展的要求,实现对轨交的全网管理迫在眉睫。”在运营指挥调度中心现场,申通地铁集团运营管理中心副总经理朱利敏告诉记者,轨交全网管理可以使得客流分布更均衡,路线之间衔接更有效,一旦发生大客流、晚点、故障等突发状况,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应答。
路面交通有“红黄绿”三色路灯,高架上有“红黄绿”三色电子信息板,地铁运营也分“红黄绿”。朱利敏指着左上方第一块屏幕介绍,这是上海首创的三色运营信息诱导系统,绿色表示常态运营,黄色表示拥挤,红色表示故障关闭,将显示车站、列车和线路的运营信息。边上的另一块屏幕,滚动刷新客流数据。
王大庆坦言,在当前超大规模地铁网络的背景下,上海地铁仍面临着超强客流、巨量设施设备安全管控、员工操作失误、外部侵限干扰等巨大运营安全压力。这些都需要借助“智慧地铁”的技术手段,实时掌控线路和设备状态,同时降低人为失误。
走进身边的智慧车站
清晨5时40分,16号线惠南站工作人员准时来到车控室,登录智慧车站电脑界面。打开照明、系统自检、通讯自检……按顺序逐一点击确认。站内灯光亮起,设备开始运作,直至最后卷帘门开启,一套开站流程下来,大约5分钟。
“以往,工作人员需提前2小时在车站内外实地巡检、开启设备。”该站站长沈丽介绍,去年年底,惠南站开始探索智慧车站建设。
7时30分左右,惠南站进入早高峰时间,沈丽在站内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拿着计数器。“下辆车是三节编组,这一次放150人。”她对着对讲机说道。
惠南站在早高峰时段实施站内限流,乘客进站后有序在站厅排队,根据站内引导分批次到站台候车。如何精确计算预测客流,保证后续各个站点运行平稳有序?这便是智慧车站系统的人工智能运算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在车控室内,惠南、鹤沙航城、周浦东、新场以及野生动物园5个早高峰限流车站的数据,都十分直观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而即将进站的车辆的载客率也一目了然。
“智慧运维”提供更好服务
如今,上海地铁网络日益庞大,如果仅仅靠原有的维保人员,每天等列车凌晨一两点钟回库后再进行日常检查,效率很难提高。于是,上海地铁通过“智慧运维”,在人力维护的基础上,加上一道更高级的“保护锁”。
比如,装在列车不同部位的“鹰眼”系统,会实时记录下列车运行的数据,通过数据比对,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就会立即“报警”。在监控室的工作人员,可立即点开放大图片,清楚看到隐患处情况,等列车回库后进行针对性检修。通过智能化检修,运维效率显著提高,将原先广泛性维修,变为精准性运维。
自1993年1号线通车以来的20多年间,上海地铁以安全、便捷、绿色的出行方式不断改善市民生活、促进城市发展,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践行“申城地铁,通向都市新生活”的使命,上海将进一步推进“智慧地铁”建设,以“状态感知、数据管控、自动诊断、业务闭环、持续进化”特征,让更多市民乘客体会到更好的出行服务,感受到更高质量的城市速度与温度。( 来源: 文汇报 记者 张晓鸣)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
“智慧地铁”并不遥远 就在每个车站和每辆列车里
2020-07-17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2759
- 下一篇: 华交会助长三角企业扩大“外贸朋友圈”
- 上一篇: 聚焦五大经济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