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十年耕耘,我国内燃机可靠性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2020-11-05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1618
   万千期盼中,一年一度的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国际研讨会终于如约而至。

  中国科学院院士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来了,美国工程院院士通过网络也来了……企业高层、专家教授、莘莘学子从四面八方奔赴济南,齐聚济南,参与到这场内燃机界最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中。他们带来了满腔热情,带来了真知灼见,带来了热切期盼,并期望从高规格的研讨会上得到些什么,带走些什么。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

  疫情肆虐,打乱了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国际研讨会的既定安排。但作为主办方,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上上下下,在相关政府、行业协会、创新联盟等的支持下,排除万难,最终奉献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大会。

  它的不同在于:

  原先,全球专家飞赴中国,坐而论道;现在,专家们热情依旧,只是换了“线下+线上”的新形式;

  原先,会期一天,满满当当;但在强大的影响力下,越来越多的大牌专家希望借助平台发出声音,分享成果心得;现在,会期由一天扩展到两天,主会场之外设立多处分会场,分论坛。在此之外,一篇篇高水平的论文显示出专家学者们的积极性与活跃度……

  对全球内燃机行业的专家们来说,这场高水平的国际研讨会代表了趋向和潮流,只有参与其中,才会瞄得准、看得深、望得远。

  在客户满意和质量成本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机械制造业产品的可靠性与寿命不断提升,但与国外一流企业仍有差距。以国产发动机现状为例,B10大修寿命基本上接近了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国产产品却存在“大病不犯、小病不断”的问题。发动机的“三漏”问题、轮系问题、空压机问题等“小毛病”不断,虽然都不是致命故障,却极大影响了整车/整机的出勤率和客户体验,大多数国产发动机品牌也因此很难被列入世界一流品牌之列。

  究其原因,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旭光总结为两点:缺乏系统的可靠性工程思路;全供应链的可靠性管控乏力。

  冠之以“内燃机可靠性技术”的国际研讨会连开九届,意义便在于此。

  “我们这个研讨会偏向于技术的、专业的,主要专注可靠性,应该说这些年在内燃机可行性方面对整个行业带动作用比较明显。”潍柴相关技术负责人说。

  一方面,他所在的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唯一的企业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家重点试验室的唯一研究可靠性的实验室,始终在针对行业需求,瞄准痛点发力,并斩获了丰硕成果。比如,2003年,B10发动机寿命仅为50万公里,之后可靠性持续攀升。2016年初,潍柴率先推出了B10寿命高达180万公里的柴油机。

  如今,“感觉中国产品可靠性要差一些”的旧有印象早已被潍柴发动机“可靠?耐用”所取代。例证之一便是后者在海外特别是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其可靠性比当地产品要有明显优势。

  另一方面,基于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公益性定位,潍柴动力早早地设立开放性课题。他们每年都有15个以上的开放课题,近五年甚至资助了近两千万,来支持相关的专家、企业,支持他们做可靠性工作研究。

  此次研讨会上涌现出的众多高水平论文和研究,都是上述开放性课题的成果。

  人们说,从濒临破产到成2200亿跨国集团,谭旭光用20年缔造国企潍柴逆势腾飞的奇迹。寻根究底,开放性是其成长的法宝之一。如今,谭旭光希望用开放性成就整个行业,体现出一个国企领导人的视野与格局。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