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11月,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10项措施,提出至2010年将投资4万亿人民币进行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福利建设。此外,发改委、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委也分别出台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据慧聪工程机械网记者了解,政府近期提出的投资计划包括:(1)铁路投资到“十一五”期间达到2万亿,比原计划的投资额1.25万亿增加了0.75万亿;(2)未来3-5年交通建设(包括公路、水路和码头建设)投资达5万亿,比原来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规划》及交通运输行业的中长期规划增加了2.8万亿;(3)未来2年增加4万亿基建投资。这些投资项目为工程机械行业带来广阔商机,对于深处寒冬的工程机械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据专家分析,在这场拉动内需的经济大潮中,工程机械板块将是最大受益者。业内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大规模地实行并购、扩大生产线、新建生产基地等,大有决战之势。巨额的基建投资让全行业沉浸在“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中,却也让一些企业忘掉了行业的“痛”。
盲目扩张产能不可取
行业发展早期,国产设备主要依靠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进行扩张。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使行业在短期内获得了高速增长,但也积累下行业对外依存度高、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产能盲目扩张等严重问题。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行业景气下行,市场供需矛盾加大,工程机械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初步显现。业内专家表示,产能过剩将会造成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亏损增加等不良后果。
而现在,更有预测表示,产能过剩将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面临的主要矛盾,在未来3至5年内,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将有1/3产能过剩。其主要依据是,目前业内多数企业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追求上产能、扩市场等见效快的扩张方式,大幅提升产销量;而对见效慢的企业内部优化,如提升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却长期忽略,而这恰恰就是关系企业能否长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为拼政绩、抓GDP,并没有耐下心来引导、培育本地行业和企业的转型、发展和提升,反而更热衷于大规模圈地建工业园区,以低地价、低税费为诱饵四处招商引资抢项目,以最快的速度拉动简单数量增长型的低效率的投资风潮。而有些企业也以大规模扩建生产基地为时髦,还欲争当“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产能的简单增加就能当上世界第一吗?
坚持自主创新不可懈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形势比较严峻,金融危机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还将继续显现,在扩大内需、加大重点领域投资过程中,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客观上将加速行业洗牌。此外笔者还了解到,装备制造业被列为实施振兴规划的九个支柱产业之一,而振兴规划的实质就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实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和工艺的升级换代,淘汰落后产能。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两年,工程机械行业将会有一系列的兼并重组。
虽然当前的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已步入成熟期,然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却不多。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行业进入壁垒不高,行业繁荣的表象下是克隆产品横行的市场,而由产品同质化引发的价格战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可以说,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重大的考验。重新洗牌后,挤掉泡沫的工程机械行业将会更加健康,将有利于行业竞争向自主创新方向发展。
所谓“真金不怕火炼”,真正优秀的企业是不害怕“行业大洗牌”的,而那些只盯着市场,不搞技术创新、不注意技术储备的企业,将不会有太大发展,即使在四万亿扩大内需的利好政策下,仍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俗话说:“靠人不如靠自己”,自主创新才是激活企业的一剂良方。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已到了“告别粗放型增长,转入精耕细作”的阶段,低效的增长模式必须转变。用巨额基建投资拉动内需来解决经济衰退,只是我国面临严重危机时作为紧急措施缓和短期困难的权宜之计。因此,在巨额基建投资商机面前,工程机械企业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心态。业内企业应清晰地认识到,不应把眼光聚焦在政府的“权宜之计”上,而应该化被动为主动,把眼光放得更远,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设备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手段,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行业内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