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摘要
湖南日报记者 黄利飞 陈淦璋
通讯员 彭小云 彭胤武
国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也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可持续发展与全局视野出发,提出“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为优化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等各种要素的配置,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目前,我省正加速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全省14个市州四大区域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城镇化建设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展望未来,湖南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从未来着眼,以人为核心,在国土空间支撑、区域战略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为高质量发展蓄势增能。
从未来着眼,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十八洞村,巉岩高耸、涧水幽蓝,即便是站在“制高点”,也未必能窥览村寨全貌。十八洞村驻村规划师尹怡诚,却对村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熟稔于心。
2013年起,十八洞村驻村规划团队,对全村自然资源、历史人文、基础设施现状,特别是关乎耕地、生态的政策底线及空间红线等情况,进行了“地毯式”摸排,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实施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多规合一,是将此前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个分散规划,进行统一融合、重构和创新。
尹怡诚介绍,新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助推了扶贫,改善了环境,让十八洞村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定步伐。2019年9月,十八洞村规划作为全省示范案例被推介至自然资源部,参与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交流。
放眼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行动已在三湘四水全面展开。常德市今年上半年派出了259名驻村规划师分赴全市127个乡镇,指导编制镇村规划;目前全省累计完成了1032个省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
省自然资源厅规划局局长覃佐彦说,城市发展、乡村振兴,都需规划先行、精准施策,而今天做什么、怎么做,取决于明天甚至后天需要什么。对企业来说,生产空间须集约高效;对群众来说,生活空间要宜居适度;对社会来说,生态空间要山清水秀。
以此为指引,我省蹚出了国土空间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湖南经验”。
大力推动“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如通过无缝对接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做到规划对批地、供地、登记发证的全面管理,目前已累计为1300多个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规划支撑。
坚守底线思维同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不减一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一分,传统村落保护范围不退一步;今年前10月累计查处存量违法建设1190.74万平方米。
“十四五”即将开启,随着今年8月《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的印发,我省全面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根据意见,今年要初步形成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到2025年,实现各级和各类规划“全覆盖”,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到2035年,基本形成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10月23日,芙蓉大道、洞株路、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项目实现通车,长株潭全面融入“半小时交通圈”,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
时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花垣镇老天坪村,湘西里耶机场工程建设正酣。该机场计划2021年底实现试飞通航。迎来“航空时代”的武陵山区,将打通吸金引客大动脉。
一面是推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一面是补齐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短板,如果将湖南版图比作一张乐谱,21.1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4座各具特色的城市,就是曲谱线和音符。“十三五”以来,湖南“唱和如一、宫商协调”,一盘纵横联动三湘四水、统筹联通省内外的发展新棋局,正在形成。
大棋局,背后是大视野。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5年前,我省提出大力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建设“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空间发展战略很快落地实施。
做大做强“一核”,即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领区;
打造“三极”鼎力,即加快打造岳阳、郴州、怀化新增长极;
推动“四带”联动,即加快建设京广高铁经济带、沪昆高铁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带和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
扶持“多点” 绽放,即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特色园区,形成多个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特色明显、产城融合的新增长点。
2019年6月,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促进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随之而来,我省多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全面提质发展长株潭城市群,深度推进大湘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充分发挥大湘西地区的生态优势和发展潜力……全省14个市州四大区域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
崛起于长沙的农业B2B产业互联网平台惠农网,在我省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进程中,赋能广袤乡村,帮助老百姓把对小康生活的向往变为了现实。
家住沅陵县明溪口镇胡家溪村的老张,今年70岁,这几年他见的“新鲜事”一茬接一茬:有人盖起了养鸡棚,政府送鸡苗教技术,几年下来不仅脱了贫,还奔了小康;有人在村里开起了网店,一边是农货出村,另一边是城里的好东西进山……
这是新时代湖南打破二元结构、城乡融合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随着各区域选择与自身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和城市布局,全省多极发力、多点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长沙的工程机械、株洲的电力机车、郴州的矿藏有色金属、张家界的旅游资源,邵阳的小商品等,家喻户晓。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湖南将充分利用进入“高铁时代”为标志的新经济地理优势,将湖南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确定为以京广、湘黔发展轴带构成的T字形状核心空间战略架构,依托区域交通网络支撑体系,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时代新型城镇化
通勤距离的拉近,对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城镇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
“长沙到常德,最快只要103分钟哩。”向铁辉家在长沙,在常德碧桂园上班,眼看长益高速公路扩容工程今年9月开通,常益长高铁又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他感慨今后通勤会更加便利。
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完善,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全省初步形成了“长-岳”“长-益-常”“长-衡-郴”“长-娄-邵-怀”四大放射状城镇轴。省住建厅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4年末为49.28%,2019年末提高至57.22%,年均增长1.58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城镇化率突破50%,我省实现“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每年有超过13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进而推动消费升级,也带来基础设施、房地产、医疗卫生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巨大需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正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已经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新的“城市时代”已然开启。长沙市成为Ⅰ型大城市(300万-500万人),衡阳市、株洲市跻身Ⅱ型大城市(100万-300万人),岳阳市、湘潭市、常德市、益阳市、邵阳市、郴州市、长沙县、怀化市、永州市、娄底市步入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行列,全省城镇结构体系不断优化。
在长株潭三市交汇地区,我省规划523平方公里的“绿心”地域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和建设协调区。今年10月发布的《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再一次升级了对“绿心”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积极谋划城市更新。长沙市围绕城市品质提升,对太平街、都正街等14个历史街巷涉及3840亩的片区实施有机更新,保留了老城区的街巷肌理和风貌特色。常德市今年启动城东新区建设,以甘露寺公园为人文内核开展城市综合开发,打造古典与现代相融的城市新名片。
人民城市为人民。我省统筹考虑“人、地、业”与城乡协调发展,从过去侧重于城镇规模扩大、空间扩张,到如今,正向加强公共服务、彰显人文色彩,实现百姓美好生活的方向发展。来源: 湖南日报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