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装备制造业谋求产业链崛起
2009-07-13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人气: 1613
从事了二十多年装备制造发展的中艺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俊宇感叹到,“中山装备”要形成优势,就得在产业链上做文章。产业链做好了,更多的大型装备制造业才乐意落户,亦才能带动民营装备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事实证明,自去年大型央企纷纷入驻,“中山装备”的产业链条也随之越来越完善了。


央企落户带动产业升级

    虽然是烈日当空,但位于火炬区临海工业园的中铁大桥局基地上仍然是一片紧张施工的场面。中铁大桥局集团广深沿江高速公路 (深圳段)II合同项目部高级技术顾问王发先告诉记者,该基地要确保10月份投产,制造出首片箱梁。
    自去年以来,火炬区把主要力量集中在央企招商上,引来广船、中铁、中机等央企落户。随着大批央企的入驻,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下游配套企业开始在临海工业园"扎堆"。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临海工业园内除了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之外,还聚集了像明阳、松德、中泽重工等重点民营企业。火炬区也正着手规划装备制造业配套园区,更好地为央企作好配套产业。
    央企具有技术优势,生产的多为"大家伙",这为中山民营企业提供了学习和合作的机会。市科技局副局长董才告诉记者,一艘豪华船上面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如电视机、空调、冰箱、家具、油漆等,而这些产品,正是中山的产业优势,因此央企的进驻,其实为下游产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规划发展纲要》表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其中重点支持中山发展临港装备、健康医药产业、精细化工等几大产业。这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做强做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衡量是否先进制造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该项目是否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是否具有话语权。"董才分析到,具备技术优势的央企落户,将引导和推动我市的产业升级。

本土配套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

    "中山装备"的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上游具有研发力量,中游具有大型央企和世界500强等"装备巨头",下游具有强大的民企提供配套,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构成了"中山装备"的发展线路图。
    广东中艺重工有限公司是中山规模较大的本土装备制造企业。记者问公司总经理林俊宇今年上半年经营情况如何?他回答: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好时期,我们不会错过机会。中艺重工未来两年的目标是:为进驻中山的央企做好配套,为珠三角基础建设投入做好配套。
    中艺重工今年与广东装备工业研究院合作,研发、生产大型装备,比如固定起重机、带斗门机等。前不久,中艺重工生产的全省最大的100吨固定起重机,在其客户珠海海重钢管有限公司运作成功。林俊宇透露,公司目前正在为厦门知名化工项目--腾龙芳烃公司"PX 项目"研发生产技术含量更高的装备设备带斗门机,一台1000万元。
    中艺重工的这些高技术产品都是与广东装备工业研究院合作研发的。而广东装备工业研究院的合作伙伴包括武汉理工大学、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等院校和国际专业机构。企业与这些机构部门的合作,成功实现了产学研有效结合。这也是目前我市本土装备制造企业正在探索的一条自有品牌创建之路。


产业链壮大需政策均衡扶持

    中艺重工总部位于横栏镇,它投资神湾的新厂主要用于起重机等机械装备的生产,目前仍然在扩建中。同时,它也进驻了火炬区的临海工业园。尽管公司规模在不断扩张,但林俊宇仍然遭遇迫切需要解决的困境。"我们现在临海工业园有一块地,但它离我们的目标客户距离较远,限制了我们为央企客户配套服务的发展。"他介绍,作为配套企业,公司需要根据下游客户的现状和需求进行投入和生产。
    林俊宇认为政策对于央企、大型外资等企业的政策扶持多于本地企业,因为本地企业往往在规模上无法与这些企业相比。"但是我们是重要的配套企业。"他希望更多配套企业可以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扶持,依靠央企成长起来,成为中山装备制造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
    武汉理工大学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方面的教授胡吉全认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引进龙头企业相当重要,但是扶持配套企业发展也相当关键,而配套企业多数是以本地企业为主,它们可以规模不太大,但在某一方面的技术一定要是顶尖级的。如何让中小型装备配套企业成长为产业链中的领先者,需要政府对于龙头和配套给予均衡的政策扶持。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