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三桥MD3600塔吊在完成该桥国内首座钢塔安装工程后转入苏通大桥进行该桥索塔(塔高304 m,为世界最高钢锚箱索塔)和上部结构施工。该塔吊具有36 000 kN ·m 的抗倾覆能力,在苏通大桥的起重高度达315 m,变幅近55 m,具有两种倍率的起重方式(起重量为800 kN和200kN),其作业高度和作业能力为同类型吊机的世界之最,是苏通大桥工程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大关键设备。由于该塔吊在苏通大桥担任索塔施工和钢锚箱吊装以及斜拉索挂索作业等工作,塔吊只能布置在主墩上、下游侧旁,其安装、拆除和附墙设置条件及受力情况很不好(塔吊与索塔设6道附墙,过程中最多有3道附墙受力,按塔吊安装高度通过锁定和解锁方式改变其附着条件)。
苏通大桥桥址处地域平坦,常年受季风和台风影响。全年出现6级风以上的天时占2/3,冬季发生寒流时风力均在1O级以上,夏季发生台风时风力经常在12级以上。该塔吊将面临4次季风和3次台风期的严峻考验。据当地气象资料,10 m高处平均风速为35.4 m/s;按梯度风推算200 m 以下平均风速为52.5 m/s;200~300 m 范围内平均风速为61.5 m/s。脉动风资料匮乏。对于索塔和塔吊类高耸结构,风载的动力影响成为结构安全评估的首要问题。MD3600塔吊自身的抗风安全和稳定是工程成败的关键。该塔吊在南京长江三桥钢塔吊装施工中进行的抗风稳定分析成果[1]和苏通大桥施工阶段索塔自立状态气动弹性模型试验结果表明[2],考虑到索塔一塔吊联合体系,对于苏通大桥具有较高阻尼比(工况1时为1 ~2 ,工况3时为3 ~4 )的混凝土索塔而言,体系在低风速下的涡激振动响应不明显;塔吊结构风致振动的颤振和驰振在设计中已经避免;对于体系在脉动风场中的抖振响应没有经验和现成分析可循。对结构进行的静力分析和常规工况下的受力分析结果与南京长江三桥MD3600塔吊应力监测结果基本吻合 ,但没有进行动力响应测试,并且现有动力分析模型过于简化,因此,体系在风场中的动力响应分析工作成为其抗风安全评估工作的关键。
针对该塔吊在苏通大桥桥址处风况和工况条件,进行了抗风安全研究,该研究旨在解决塔吊在强紊流风下的安全性分析评估难题。对于塔吊在风场中的动力分析,特别是抖振响应分析,尚无系统、可信的理论分析方法,亟待通过数值分析手段等方式解决诸如数值风场的建立、体系动力特性识别、体系分析模型的建立和优化等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开展的科研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和路径可循,涉及到目前桥梁风工程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焦点问题,理论的突破性和实用的紧迫性都很强。结构在随机变化的风场中的抖振响应分析,常用的方法是时程分析方法,当荷载分布呈线性时,可以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对于MD3600塔吊,其结构分布在垂直方向上极不均匀,标准节和附着在垂直范围内呈线性约束分布;变幅、起升和回转机构为主要的荷载集中区,从总体而言其结构荷载分布呈现出几何上的非线性状态。因此,对不同施工阶段的索塔一塔吊联合结构体系进行振动测试,识别体系的模态参数(频率、阻尼和振型);建立索塔一塔吊联合结构体系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根据实测模态参数为目标修正模型;根据苏通大桥桥址处的场地特征进行风速场和风荷载模拟,并通过修正模型进行体系风致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塔吊抗风安全评估的研究路线和方法是解决该塔吊风载动力响应准确分析的必由之路。本文对上述科研工作的方法和成果按实施进程作简要介绍[7]。
抗风安全研究
1. 工况分析
按照索塔施工不同时期的高度,结合季节风况,对3种体系最不利施工高度对应的工作和设计风速、塔吊大臂90°和0°风偏角、空载和满载不同组合的6个子工况,共计18个子工况进行了抗风安全分析(见图1,图中仅示出工况3的体系状态)。
图1 索塔一塔吊体系
工况1:索塔施工到212.4 m高度,塔吊安装到40个标准节,塔吊和索塔通过2道(第1、3)附墙进行附着联结,附墙位置在第12、29标准节;
工况2:索塔施工到248.4 m高度,塔吊安装到44个标准节,塔吊和索塔通过2道(第2、4)附墙进行附着联结,附墙位置在第21、37标准节;
工况3:索塔施工到封顶高度,塔吊安装到51个标准节,塔吊和索塔通过3道(第2、4、6)附墙进行附着联结,附墙位置在第21、37、47标准节。
2. 模态识别
全面了解索塔一塔吊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对结构准确建模和动力响应分析至关重要。对索塔一塔吊高耸结构体系,动力影响明显,加之体系的组成材料不同,没有经验方法对其动力特性特别是阻尼进行估计,只有通过现场测试才能获得可信的频率、阻尼和振型数据。
对工况1和工况3两种情况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环境随机振动测试,该方法毋需人工激励,通过谱分析和半功率谱法依赖环境激励获得体系自振频率和卓越模态阻尼等振动响应数据,并通过模态识别获得体系的卓越振型。在索塔顺桥、横桥向和塔吊相应位置设置加速度传感器,并在索塔和塔吊顶部设置位移传感器,采集采样频率为10 Hz的索塔一塔吊体系在两工况相应位置的纵、横向加速度和纵向位移响应时程,采样时间为30 min。
根据功率谱密度函数与功率互谱确定各模态的频率,半功率谱法确定各模态的阻尼比,功率谱密度与相位差函数确定各模态的振型。
3. 建模与修正
使用ANSYS9.0版大型通用软件,按索塔一塔吊体系的设计资料和材料特性进行单元模拟。塔吊基础标准节4个主弦杆按固结考虑;索塔承台以上按底部固结考虑。索塔塔柱和横梁采用6自由度变截面梁单元Beam44模拟。塔吊平衡臂采用12自由度Beam4模拟;塔吊大臂、A形架和拉杆等采用6自由度Link8单元模拟;塔吊上部结构设施质量作为分散集中布置,采用Mass21单元模拟。材料的弹性模量、容重和泊松比分别按设计取值。
对有限元模型进行特征值分析,确定各工况的索塔一塔吊体系特征频率和相应振型(见表1),由于体系实际动力特性受工程结构和材料特性离差影响,有限元模型计算值和测量值存在一定误差,需对模型刚度、质量、边界条件等参数进行调整,使设计模型和实际结构体系的相关性得到提高。考虑到索塔一塔吊体系中索塔为主要结构,其施工离差和材料组成复杂且特征无法完全与设计一致,模型修正主要针对索塔材料参数进行。采用ANSYS的op—timizer优化模块进行修正,将索塔动力特性测量值作为目标,结合实际施工状态,通过调整索塔的横梁高宽比和索塔的混凝土密度,达到模型优化目标。
在此基础上,对索塔一塔吊体系的附墙参数进行细化优化,使体系的动力特性模拟值与模态测量值进一步吻合(见表1)。
4. 风载模拟
风载分为长周期的平均风和短周期的脉动风,通过对苏通大桥桥址区的气象资料的调查和风速数值模拟,实现对静风载和抖振力的模拟。静风按梯度风考虑,其平均风速沿垂直高度呈指数增加,数值与前述的风速描述相符;将脉动风视作空间三个维
表1 北塔tin 1模态频率比较
工况1:索塔施工到212.4 m高度,塔吊安装到40个标准节,塔吊和索塔通过2道(第1、3)附墙进行附着联结,附墙位置在第12、29标准节;
工况2:索塔施工到248.4 m高度,塔吊安装到44个标准节,塔吊和索塔通过2道(第2、4)附墙进行附着联结,附墙位置在第21、37标准节;
工况3:索塔施工到封顶高度,塔吊安装到51个标准节,塔吊和索塔通过3道(第2、4、6)附墙进行附着联结,附墙位置在第21、37、47标准节。
2. 模态识别
全面了解索塔一塔吊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对结构准确建模和动力响应分析至关重要。对索塔一塔吊高耸结构体系,动力影响明显,加之体系的组成材料不同,没有经验方法对其动力特性特别是阻尼进行估计,只有通过现场测试才能获得可信的频率、阻尼和振型数据。
对工况1和工况3两种情况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环境随机振动测试,该方法毋需人工激励,通过谱分析和半功率谱法依赖环境激励获得体系自振频率和卓越模态阻尼等振动响应数据,并通过模态识别获得体系的卓越振型。在索塔顺桥、横桥向和塔吊相应位置设置加速度传感器,并在索塔和塔吊顶部设置位移传感器,采集采样频率为10 Hz的索塔一塔吊体系在两工况相应位置的纵、横向加速度和纵向位移响应时程,采样时间为30 min。
根据功率谱密度函数与功率互谱确定各模态的频率,半功率谱法确定各模态的阻尼比,功率谱密度与相位差函数确定各模态的振型。
3. 建模与修正
使用ANSYS9.0版大型通用软件,按索塔一塔吊体系的设计资料和材料特性进行单元模拟。塔吊基础标准节4个主弦杆按固结考虑;索塔承台以上按底部固结考虑。索塔塔柱和横梁采用6自由度变截面梁单元Beam44模拟。塔吊平衡臂采用12自由度Beam4模拟;塔吊大臂、A形架和拉杆等采用6自由度Link8单元模拟;塔吊上部结构设施质量作为分散集中布置,采用Mass21单元模拟。材料的弹性模量、容重和泊松比分别按设计取值。
对有限元模型进行特征值分析,确定各工况的索塔一塔吊体系特征频率和相应振型(见表1),由于体系实际动力特性受工程结构和材料特性离差影响,有限元模型计算值和测量值存在一定误差,需对模型刚度、质量、边界条件等参数进行调整,使设计模型和实际结构体系的相关性得到提高。考虑到索塔一塔吊体系中索塔为主要结构,其施工离差和材料组成复杂且特征无法完全与设计一致,模型修正主要针对索塔材料参数进行。采用ANSYS的op—timizer优化模块进行修正,将索塔动力特性测量值作为目标,结合实际施工状态,通过调整索塔的横梁高宽比和索塔的混凝土密度,达到模型优化目标。
在此基础上,对索塔一塔吊体系的附墙参数进行细化优化,使体系的动力特性模拟值与模态测量值进一步吻合(见表1)。
4. 风载模拟
风载分为长周期的平均风和短周期的脉动风,通过对苏通大桥桥址区的气象资料的调查和风速数值模拟,实现对静风载和抖振力的模拟。静风按梯度风考虑,其平均风速沿垂直高度呈指数增加,数值与前述的风速描述相符;将脉动风视作空间三个维
表1 北塔tin 1模态频率比较
度上相互独立的多维多变量随机过程,采用协波合成法,通过一系列三角函数的迭加来模拟随机过程样本,再对样本按相关性条件修正,得出脉动风场数值仿真场。有了平均风速,按照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流场计算程序可以确定结构空间各点的静风荷载的中风向静风压力、横风向静风压力和静风扭矩;抖振力可按准定常气动理论,塔吊三维抖振力根据Scanlan推荐的方法确定。
5. 体系风载响应分析
将不同工况下的荷载组合(包括风载模拟)输入索塔一塔吊体系的修正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塔吊受力和变形数值并获得准确的风致响应分析结果。
为验证上述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对分析成果和现场监测结果进行的同条件对比结果见表2。表2表明,科研分析得到的应力分布和实测应力分布具有相似的形态,并且数值大小相当;实测应力极值(一72.1 MPa)小于分析力极值(一85.13 MPa)。
可见,本研究提出的分析方法是偏安全的,能准确进行包括体系风载在内的动力响应分析。
(6) 安全评估
对18个子工况的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MD3600塔吊、附墙及联结件销轴在施工期工作和
设计风速的最不利载荷作用下均安全;在工作风速下,塔吊加速度峰值小于作业人员的有感范围;在设计风速下,塔吊加速度峰值进入作业人员的有感范围,可能影响顶部维护作业。
3. 强风与应对
有了索塔一塔吊体系准确的气动分析模型,可以对体系的风致响应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模拟,并可以分析改变边界条件对体系动力特性的影响,还能够进行极端风速条件下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这是现实条件下无法进行的工作。对于可能出现的超过设计风速的强台风,本研究对通过增加附墙约束的情况进行了体系动力响应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增加附着约束后,塔吊风致响应除了加速度等物理量外均有较大幅度降低(附着应力降低38 、主弦杆应力降低11 )。这为应对<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
5. 体系风载响应分析
将不同工况下的荷载组合(包括风载模拟)输入索塔一塔吊体系的修正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塔吊受力和变形数值并获得准确的风致响应分析结果。
为验证上述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对分析成果和现场监测结果进行的同条件对比结果见表2。表2表明,科研分析得到的应力分布和实测应力分布具有相似的形态,并且数值大小相当;实测应力极值(一72.1 MPa)小于分析力极值(一85.13 MPa)。
可见,本研究提出的分析方法是偏安全的,能准确进行包括体系风载在内的动力响应分析。
(6) 安全评估
对18个子工况的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MD3600塔吊、附墙及联结件销轴在施工期工作和
设计风速的最不利载荷作用下均安全;在工作风速下,塔吊加速度峰值小于作业人员的有感范围;在设计风速下,塔吊加速度峰值进入作业人员的有感范围,可能影响顶部维护作业。
3. 强风与应对
有了索塔一塔吊体系准确的气动分析模型,可以对体系的风致响应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模拟,并可以分析改变边界条件对体系动力特性的影响,还能够进行极端风速条件下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这是现实条件下无法进行的工作。对于可能出现的超过设计风速的强台风,本研究对通过增加附墙约束的情况进行了体系动力响应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增加附着约束后,塔吊风致响应除了加速度等物理量外均有较大幅度降低(附着应力降低38 、主弦杆应力降低11 )。这为应对<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下一篇: 澳大利亚600斤老头用起重机吊出家门看病
- 上一篇: 庄泳:从奥运冠军到商界女强人